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55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治法。气升浮则顺发之,气收藏则下之。有汗,发热 恶风,脉浮缓者,风伤卫,桂枝汤。无汗,发热恶寒,不当风而自憎寒,脉浮紧者,寒伤荣,麻黄汤。有汗发 热恶风,脉浮紧,无汗发热恶寒,脉浮缓,谓之荣卫俱伤,青龙桂枝麻黄各半汤。无汗,发热不恶风寒,脉沉 洪者,可下之。更详认其厥与不厥,量寒热浅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阴厥,四逆汤。无汗四 肢厥,脉沉微者,名阳厥,大承气汤加腻粉。如四肢不厥,身热,内外皆阳,不动三焦,宜凉药三五服下之。
黄芩甘草汤、黄芩白术汤、黄芩苍术汤、黄芩栀子汤、连翘饮子、小柴胡汤、八正散、凉膈散、白虎汤、五黄 散。此上中下三焦药,宜选用之。中暑脉虚,皆恶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汤。身凉脉紧,热在内者,急下之,口燥 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
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防风汤可选用之。发汗者,量四时暄暑燥湿风寒,各宜春凉夏寒秋温冬热而发之。
〔钱〕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表证也。(洁古补遗云∶小儿外感于风寒,拘 急呵欠,烦闷,皮毛涩,口中气热者,当发散。秋冬用温热药,春夏用凉寒药。)

大青膏
天麻(一钱) 白附子(生,一钱半) 蝎尾(去毒,生,半钱)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钱,研)

天竺黄(一字匕研) 麝香(一字匕) 乌梢蛇 肉(酒浸,焙干取末,半两)
上同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或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薄荷水化一处服 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

雄黄膏
治伤风温壮热引饮。

雄黄(小枣大,研,萝卜根水并醋一大盏煮尽)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三钱) 寒水石(研细,五钱匕)
脑子(一字匕) 朱砂(五分)
上研匀,炼蜜成膏,薄荷汤化下半皂子大。
上大青膏,发散贪睡,口气热,呵欠烦闷,表症者,盖为三岁以下小儿,未能言者设也。
〔《活》〕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方见疟。)
〔海〕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者,四君子加细辛、栝蒌、桔梗各一分,生姜、
薄荷煎。或加防风、川芎各一分。内有寒,及遇天寒欲发散者,则去栝蒌,加桔梗。多虚汗,夜啼者,
加麦门冬。伤风身热头痛气促者,四君子加川芎、防风等分,细辛、羌活减半,同煎。
〔《活》〕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
〔云〕
人参羌活散
治小儿寒邪,及瘟气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眠不语,潮热烦渴,

痰实咳嗽。
羌活 独活 柴胡 人参 芎 枳壳(炒) 甘草(炙。各二两) 前胡 桔梗 天麻(酒浸,炙)
地骨皮(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少许,同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七宝散
治时气,头昏体热,小儿同乳母服,大人亦可。

紫苏叶 香附(炒。各三两) 陈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芷 川芎(各一两)
上 咀,姜、枣煎服。
〔海〕
麻黄黄芩汤
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痛,身热恶寒。

麻黄 赤芍 黄芩(半两) 甘草 桂枝(各二钱半)
上为粗末,水煎服。

升麻黄芩汤
治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风。

升麻 葛根 黄芩 芍药(各五钱半) 甘草(一钱半)
上 咀,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上惺惺散等药,发散头痛、发热、恶风寒表证者,盖为三岁以上小儿能言者设也。能言,故头 疼、恶风寒可问而知也。前五方通治有汗无汗、恶风恶寒,第五方治无汗恶寒,第六方治有汗恶风。
〔钱〕与大青膏不解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热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 也。(此里症也。《洁古补遗》云∶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子与服之。如清便 自调,慎不可妄下,恐外热逐于内而变结胸,危证多矣。)

大黄丸
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秘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川芎(半两) 黑牵牛(半两,半生半熟炒) 大黄(一两,酒蒸) 甘草(二钱半,炙)
上为细末,稀糊和丸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
〔《活》〕头额痛,身体发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饮、三黄丸主之。(四顺饮、连翘 饮、三黄丸,并见痘门。)身体潮热,头目昏痛,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洗心散、调 胃承气汤主之。(洗心散,见痘门。)
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圣丸主之。(方见食癖门。)
〔洁〕如身表无大热,而小便不利,是有湿热结膀胱,仍用胜湿药白术、茯苓之类利小便,则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