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22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或用力太早, 或误服催生之药, 致气逆血乱, 亦用此以 调之. 产后崩中金疮, 亡血昏冒, 亦用此以补之. 子死腹中, 腹痛欲 死,亦用此以逐之. 以上诸病, 皆血病而气不虚者也. 若夫气虚难产 ,产后血脱, 唇面黄白, 少气烦乱, 动则昏冒, 若误与此, 反致立败 ,则必倍加人参, 速固无形之气, 以救有形之血也. 至于交骨难开, 加龟板, 梳发, 下输阴道; 寒加姜, 桂, 热加黄耆, 汗加桂枝, 搐加 荆穗, 又当以意消息, 加减可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四物汤属性: 治一切血虚, 血热, 血燥诸证. 当归 熟地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酒沙)二钱, 右四味, 水 煎服. 【集注】张璐曰: 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 非调补真阴之的方. 方书 咸谓四物补阴, 遂以治阴虚发热, 火炎失血等证, 蒙害至今. 又专事 女科者, 咸以此汤随证漫加风, 食, 痰, 气等药, 纷然杂出; 其最可 恨者, 不辨热之虚实, 率加知母, 黄柏, 令人久服, 而庸工利其有劫 病之能, 咸乐用之. 殊不知四君子气药, 治上下失血过多, 一切血药 置而不用. 独推独参汤, 童便以固其脱者, 以有形之血, 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 所当急固也. 昔人有言, 见血休治血, 必先调其气. 又云 :四物汤不得补气药, 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 诚哉言也! 然此汤伤寒 火邪解后, 余热留于血分, 至夜微热不除, 或合柴胡, 或加桂枝, 靡 不应手辄效, 不可没其功也. 柯琴曰: 经云: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生血者, 则究之于心; 调血者 ,当求之于肝也. 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 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 当 归甘温和血, 川芎辛温活血, 芍药酸寒敛血, 地黄甘平补血. 四物具 生长收藏之用, 故能使营气安行经隧也. 若血虚加参耆, 血结加桃仁 ,红花, 血闭加大黄, 芒硝, 血寒加桂, 附, 血热加芩, 连; 欲行血 去芍, 欲止血去芎, 随所利而行之, 则又不必拘于四矣. 若妇人数脱 其血, 故用以调经种子. 如遇血崩, 血晕等证, 四物不能骤补, 而反 助其滑脱, 则又当补气生血, 助阳生阴长之理. 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 于平时, 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猝, 能调阴中之血, 而不能培真阴之本 ,为血分立法, 不专为女科套剂也. 王好古治妇女, 不论内伤, 外感 ,胎前, 产后, 随证加二味于四物中, 名曰六合, 未免任意牵强.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圣愈汤属性: 治一切失血过多, 阴亏气弱, 烦热作渴, 睡卧不宁等证 . 四物汤加人参, 黄耆 ( 一方去芍药 )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经云: 阴在内, 阳之守也; 汤在外, 阴之使也. 故 阳中无阴, 谓之孤阳; 阴中无阳, 谓之死阴. 朱震亨曰, 四物皆阴, 行夫地闭塞之令, 非长养万物者也. 故四物加知柏, 久服便能绝孕, 谓嫌于无阳耳. 此方取参, 耆配四物, 以治阴虚血脱等证. 盖阴阳互 为其根, 阴虚则阳无所附, 所以烦热燥渴; 气血相为表里, 血脱则气 无所归, 所以睡卧不宁. 然阴虚无骤补之法, 计在培阴以藏阳, 血脱 有生血之机, 必先补气, 此阳生阴长, 血随气行之理也. 故曰: 阴虚 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 前辈 治阴虚, 用八珍, 十全, 卒不获效者, 因甘草之甘, 不达下焦, 白术 之燥, 不利肾阴, 茯苓渗泄, 碍乎生升, 肉桂辛热, 动其虚火. 此六 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 服之则气血疏通, 内外调和, 合于圣度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地骨皮饮属性: 治阴虚火旺, 骨蒸发热, 日静夜剧者; 妇人热入血室 ,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 地骨皮 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阴虚者阳往乘之, 发热也. 当分三阴而治之. 阳邪 乘入太阴脾部, 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 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 若乘入 少阴肾部, 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 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 乘入厥阴 肝部, 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 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 四物汤为肝家滋 阴调血之剂, 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 补其母也; 加牡丹皮清神 中之火以凉心, 泻其子也. 二皮凉而润, 但清肝火不伤脾胃, 与四物 加知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也. 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 木 郁达之, 顺其性也; 地骨皮饮, 治阳邪之乘于肝脏者也, 客者除之, 勿纵寇以遗患也. 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剂.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犀角地黄汤属性: 治热伤吐衄, 便血, 妇人血崩, 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 右四味, 先用三物水煎, 去滓, 入 生犀汁, 热服. 【注】吐血之因有三: 曰劳伤, 曰努伤, 曰热伤. 劳伤以理损为主, 努伤以去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