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痘后余毒失音,其证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毒瓦斯不净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 花粉。一以肾气虚不能上达而声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汤加麦门冬、白茯苓。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惊搐(四十八)
属性:惊者,忽然惊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其证多由风热。盖心主火 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惊痘之火,内生于心,心移热于肝,风火相搏,故发惊搐。然未出之 先发惊搐者多吉,既出之后发惊搐者多凶。何也?盖痘毒将散而溪谷开张,窍理疏解,因致牵 引伸缩,得疏散达之气,痘出而惊自止,则其内毒无留于此可见,故俗名惊痘,最为吉也。若 既出之后,则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见惊搐,则是外毒已出而内毒犹然未尽,此其毒盛莫测,
乃可畏也。故凡发惊搐者,必随发随止者为吉,不必治也。苦连发不已,此毒伏于心肝二 脏,速宜随证治之,不得误以为吉证。
一、治惊搐之法,最当察其虚实,酌其微甚。如果有风热实邪,庶可解毒清火,但 得稍见清楚,盒饭培养心脾以防虚败之患。若止见微邪,则但当以调和气血为主。
一、惊搐证由风热相搏,故治宜平肝利小便。盖平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
惊自愈矣。若过用寒凉,则气敛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一、心脾阳气虚寒则神怯而易为惊搐,六气煎加枣仁、朱砂。
一、心脾血虚而惊搐者,七福饮、养心汤。
一、肝胆气虚,多恐畏而惊搐者,茯神汤。
一、心血虚,睡中惊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毒丸。
一、心虚火盛,多热躁而惊搐者,宁神汤、酸枣仁汤。
一、痘既出,其色红紫而烦渴惊搐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烦热之甚而大便干涩 者,多由阳明之火,人参石膏汤加朱砂。
一、心火独盛而烦热惊搐者,朱砂安神丸,或七味安神丸。
一、心火盛,小水不利而惊搐者,导赤散加黄连、朱砂,或合朱砂益元散。
一、痰涎壅盛,气急胸满而惊搐者,抱龙丸、清膈煎,或梅花饮、琥珀散。此宜暂用以 开痰涎,但得痰气稍清,即当酌虚实以调理血气。
一、肝胆实热,大便秘结而烦躁惊搐者,泻青丸,或七味龙胆泻肝汤。
一、血热见血而惊搐者,《局方》犀角地黄汤。热甚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热甚 而大便秘结者,《拔萃》犀角地黄汤。
一、风寒外感,心脾阳虚而微热不退,或咳嗽恶寒而惊搐者,惺惺散。若虚在阴分,
汗不能出,身热不退而惊搐者,柴归饮。若外有风邪,内有热邪,表里俱热而惊搐者,生犀散。
一、风寒外感,身热无汗,但有表邪,别无虚证而惊搐者,败毒散或苏葛汤。寒邪闭甚 者,红棉散。然此皆表散之剂,若兼虚邪,不得单用此类。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昏睡(四十九)
属性:凡痘疮将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其痘必重,当察其脉证虚实,预为治之。若痘后喜睡,
此毒瓦斯已解,元气将复,故邪退而神安,乃否极泰来之象,不须服药妄治。如见寂然气虚,
但以调元汤、保元汤、六物煎之类,察其寒热,渐以调之,自然平复,不可妄行消耗,致伤 其神,反必害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腰痛(五十)
属性:经曰∶腰者肾之府。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之脉,夹脊络肾,而痘疮之毒,
多出于肾,循足太阳膀胱散行诸经,乃邪之由里传表也。如初见热而腰即痛,或日以渐甚者,
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而毒有不能达也,急宜解毒,以泄少阴之邪,以通太阳之经,务令邪 气不得深入,则痘虽稠密,亦可愈也。若不速治,则邪必日陷而表里俱甚,营卫之脉不行,
脏腑之气皆绝,或为痒 ,成为黑陷,终莫能救矣。
一、凡痘毒自阴传阳,自里传外者为顺,自上传下,自外传里者为逆。若毒由太阳传入少 阴,则毒陷而不升,伏于骨髓之中,不能外达,所以腰痛。大凡疮疹之毒,归肾则死。故但见 腰痛,急宜治疗,若毒陷不起,即宜发散解毒,令其复出太阳而达乎阳道,斯无害也,宜人参 败毒散,或五积散主之。若肾气虚陷,不能传送外达者,必用理阴煎加细辛、官桂、杜仲、
独活之类主之。
一、治发热便见腰痛者,以热麻油按痛处揉之可止,仍急服前药之类。如小水不利者,宜 五苓散;如火毒内盛而小水不利者,宜四苓散加栀子、木通。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腹痛(五十一)
属性:治腹痛证当以可按拒按,及宜饱宜饥,辨其虚实,不得谓痛无补法,而悉行消伐也。又 当因脉因证,辨其寒热,不得妄用寒凉也。大都寒滞者十居八九,热郁者间或有之,若虚不知 补而寒因寒用,则害莫甚矣。
一、初见发热,痘疮未出,别无寒滞食滞而腹满腹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