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7-杂病广要-第316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不计时候。(同上)
人有湿热作痢,数日之后,腹不疼痛,如脓如血,阵阵自下,手足厥冷,元气欲绝,此是火变为寒而阴绝 也。夫痢无止法,古人之语也。然痢实不同,有初起即宜止者,有日久而不可止者,未可执痢无止法一语竟不用 止也。然不止痢,不过久痢之难痊;若止痢,每至变生于不测,是痢又不可轻言止也。此等之症正不可不止者,
盖腹中作痛为邪,腹既不痛,何邪之有。腹不痛而脓血阵阵自下,乃气脱而欲崩 也。手足厥冷,乃气脱而不能运也。必须看其舌之滑燥何如耳,热极则舌必燥,寒极则舌必滑也。热变为寒,其 舌必滑,须先止其痢以救脱,不可泻其痢以攻邪矣。方用止脱救痢汤,人参二两,白术二两,白芍一两,肉桂三 钱,茯苓一两,甘草二钱,赤石脂末三钱,水煎服。一剂手足温,二剂脓血止,三剂痢全愈。减各药一半,去赤 石脂,再服十剂,元气如故矣。此等之痢,世不常有,不可执此方以治痢。余论症不敢不备,存此治法,救万人 中之一人也。(《辨证录》)
阿芙蓉,天方国传,专治久痢不止及一切冷证。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温水化下,忌葱蒜酱水,如热渴以蜜 水解之,小儿黄米大一粒。(《医林集要》)
霞片香连丸,治久痢诸药不效,服此莫不应验。
川黄连(四两,吴茱萸四两同炒紫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八分) 霞片(即霞芙蓉二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活人心统》)《入门》陈米糊丸,绿豆大,每二三十 丸。此方临危便泄不收,诸方不效,急将莲肉煎汤送下,被盖取睡,效奏神矣。

调补方法
(病后调理)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方。

芍药 甘草 半夏(各一两) 浓朴 当归(各三两) 生姜(五两) 桂心(三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二剂最佳。(《千金》)
有人久患痢,赤白兼下,或纯白,或纯赤,百药不愈者,病久服药已多,治痢多用毒药攻击得藏气不和,
所以难愈。史载之用轻清和气药与之遂愈,后来屡有验。其方用罂粟壳 蜜炙、人参、白术、白茯苓、川芎、甘草炙、黄 等分为细末,二钱,水一盏,生姜、枣、乌梅半分,煎八分,
温服不以时。(《医说》)(按今《史载之方》无考。)
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证。予曰∶气口虚,形虽实而面黄稍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
宁忍一两日辛苦。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两帖而安。苟不先补完 胃气之伤而遽行承气,吾恐病安之后,宁免瘦惫乎。(《格致余论》)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夕忽昏仆,目上视,溲注而汗泻。翁诊之,脉大无论,即告曰∶此阴虚阳暴绝也,
盖得之病后酒且纳,吾能愈之。急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而唇动,及参膏成,三饮之,
苏矣。其后服参膏尽数斤,病已。(戴良撰《丹溪翁传》)
参归芍药汤,治痢久一二十日,痢去多不止,用此调理气血自愈。
人参(一钱) 当归(酒洗二钱) 茯苓 白术(一半) 砂仁(七分) 山药(炒) 陈皮(各一半)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乌梅二个,灯草一团,莲肉七个,水煎温服。(《回春》)《寿世》白术和中汤,下痢白多,
不拘新久,或用下后未愈者,用此和之。于本方去人参、砂仁、山药,加黄芩、黄连、木香。
飞畴治朱元臣子,患五色痢二十余日,胸膈胀满而粥饮不进,服药罔效。别延两医诊视,一用大黄,一用 人参。元臣不能自主,因执治于予。予曰∶用大黄者,因其胀满脉大也;用人参者,因其痢久不食也。痢久不 食,大黄断断难施;膈满作胀,人参亦难遽投。今拟伏龙肝为君,专温土藏,用以浓煎代水,煎焦术、茯苓,
甘草、广藿、木香、炒 乌梅。一剂痢减食进,再剂而止,遂不药,调理而起。(《医通》)
十全大补汤,痢疾已愈,气血大虚者,此方主之。(《医方考》)
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恶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各半钱。(《要诀》)

食治诸方
鲫鱼作脍,主赤白痢。(《本草》唐本先附)作脍,治肠 水谷不和。(同上日华子)治 赤白痢久不瘥,鲫鱼脍方。鲫鱼一斤鲜者,去鳞鬣,细切作 ,用蒜齑调和食之。(《圣惠》)(按∶《是斋》

有鲫鱼入白矾纸裹煨食方,不录。)
痢疾噤口,数日不食,食必吐,羸瘠殆尽。用乌骨鸡修事如常,白煮清汁与服。服之一日,胃气顿开,痢止 人活,此异人方也。(《澹寮》引《增品方》)
莱菔汤,治男妇大小赤白痢下。盖血随气运,气滞故血妄行。惟萝卜根叶,主消滞和中,通肠利气。余居 金陵时,用此治人,无不效应,活人不啻数百矣。
萝卜根叶(隔年冬间风干候用)
上不拘多少,煮烂露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