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二钱)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钱) 姜 枣 〔湿郁〕
平胃散
见一卷湿。
〔痰郁〕
润下丸
芩 连 星 草(各一两) 半夏(二两) 橘红(八两) 用盐五钱,水化,浸橘红煮干,
焙,共研,蒸饼为丸。
〔消痰〕
二陈汤
陈 夏 苓 草 姜 〔食郁〕
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气滞〕
沉香降气散
沉香(二钱八分) 砂仁(七钱半) 香附(六两二钱半) 炙草(五钱半) 每服二钱,
姜汤下。
〔妇郁〕
半夏浓朴汤
即七气汤。
〔治木〕
达郁汤
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桑皮 橘叶 蒺藜 〔治火〕
火郁汤
见本卷诸气。
〔治火〕
发郁汤
见一卷火。
〔治湿〕
湿郁汤
术 朴 苓 夏 芎 羌 独 草 苍术 香附 姜 〔治土〕
夺郁汤
藿香 苍术 香附 陈皮 砂仁 草果 苏梗 省头草 姜 〔治痰〕
痰郁汤
杏 蒌 枳 陈 苓 草 香附 浮石 苏子 〔治金〕
泄郁汤
紫菀 贝母 桔梗 沙参 香附 砂仁 白蒺藜 〔治食〕
食郁汤
神曲 枳壳 香附 砂仁 栀 朴 芎 陈 草 〔治水〕
折郁汤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丁香 木通 白蔻仁 〔治血〕
血郁汤
见本卷诸气。
【目录】卷之三\郁症论治【篇名】郁脉案属性:本 谋虑不遂,胆郁生火。春季目眶红晕,惊悸,口渴溺黄,见闻错妄,脉洪疾。用龙胆泻肝汤去芩、柴、
通、泽,加丹皮、白芍、赤苓、生枣仁。二服已定,再用平调之剂而安。
刘 年高胸闷,气从下焦逆上,饥不思食,此必郁怒致病。
右关脉浮长过本位,两尺搏大,显然气逆不降,少阳司令得此,有膈噎吐沫之忧。郁金、栝蒌皮、前胡、枳壳、
苏子、青皮、降香末、郁李仁。数服效。
眭氏 食后脘痞呕酸,口燥鼻衄,经四月乃行。沉绵十载,由气分延及血分,乃肝郁不舒,致浊升血逆,
有终身绝孕之累。生香附、吴萸(黄连汁炒)、黑山栀、茯苓、苏子、郁金、泽兰。数服痞呕渐减,去香附、
吴萸,加丹皮、白芍、当归、延胡(俱酒炒)、椒目。数服经行。再加金橘皮、木香汁,加减前药为丸。渐平。
王氏 病久怀抱悒郁,脉细涩少神,左尤甚。呕酸食胀,胃阳不舒,左耳项痛连发际。虚阳上攻,胆 气横溢,木郁土衰,必至便秘经阻。用吴萸汤去姜、枣,加制半夏、橘白、茯苓、枳壳、甘菊、钩藤、嫩桑叶,
三服甚适。去吴萸,加谷芽、益智、当归,又数服,诸症渐除。
谢氏 右腋气瘤碗大,经先期,至则浑身牵痛,结 十载,从未孕育。头晕带下,食后吐酸,脉沉弦。
症由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治用两通厥阴、
阳明法。黄连、山栀(俱姜汁炒)、香附(童便制)、枳壳、郁金、茯苓、当归、贝母、橘络、丝瓜络,数 服症减。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合胶艾汤。数服而经渐调。
邹氏 因丧女哀悒,渐次胁痞,食入胀加,痰浊不降,呕苦便溏,脉虚迟。此悲愁郁损生阳,致气窒浊 壅,治在泄肝温胃。仿吴茉萸汤,吴萸、干姜(各五分)、制半夏、茯苓(各二钱)、枳壳、砂仁壳、橘白、
乌药(各八分)。三服呕止胀宽食进。改用通腑利湿。大腹皮(洗净,二钱)、浓朴(五分)、半夏曲(八分)、
椒目(十五粒)、茯苓(二钱)、砂仁壳(八分)、煨姜(钱半)。数服而安。
【目录】卷之三【篇名】呃逆论治属性:呃逆症,气逆于下,直冲于上,作呃忒声,由肺胃气不主降,
肝肾气不主吸故也。《内经》谓之哕。《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
亦可已。今谓之呃,其症因寒火痰食,以及伤寒、吐利、病后、产后多有之。举其纲,则寒呃、热呃、虚脱呃,
三者括之而已。寒呃宜温宜散,寒去而气自舒;热呃宜降宜清,火静而气自平;古方用柿蒂,取其苦温降逆。
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乃从治之法。虚脱呃则非大补真元,必难镇摄也。其寒滞为呃者,阴凝 浊逆。丁香散、二陈汤、橘皮干姜汤。其肺痹为呃者,咽阻胸闷。枇杷叶、川贝母、郁金、白通草、杏仁、
淡豆豉。其胃火为呃者,脉实便坚。安胃饮。其胃虚为呃者,虚阳上逆。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其怒动 肝火者,胁痛吐酸。佐金汤加白芍、山栀、金器。金器取镇逆以平肝,其气逆作呃者,肝邪乘胃。旋复代赭汤 加降香。其痰滞为呃者,饮停气阻。丁香二陈汤。其食滞为呃者,腹痛嗳腐。养胃汤去蔻、附、肉果,或大和 中饮去干姜、泽泻。伤寒少阳症哕逆者,半表半里,气为邪抑。小柴胡汤,或柴陈煎。寒加丁香,火加黄芩。
伤寒阳明症失下内热,三焦干格,阴道不行,气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