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4-类证治裁-第9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两) 远志 菖蒲(各二两) 人参(一两) 琥珀 郁金(各五钱)
姜汁糊丸,辰砂为衣。
〔心跳〕
蕊珠丸
猪心血(一两) 朱砂(一两) 干青靛花(一匕)将猪心血和靛花,研匀,加朱砂 和丸,茶下。

〔肾恐〕
人参散
人参 枳壳 桂心 甘菊 茯神 山萸 五味 杞子(各七钱五分)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酒下二钱。

〔心恐〕
定志丸
见本卷癫狂。

〔胃恐〕
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阳虚〕
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胆恐〕
补胆防风汤
防风(一两) 人参(七分) 细辛 甘草 川芎 茯神 独活 前胡(各八分)

为末煎。
【目录】卷之四\怔忡惊恐论治【篇名】怔忡脉案属性:吴氏 产后不寐,心虚不安,此去血多,而心神失养也。仿养心汤意,熟地、枣仁、茯神、柏子仁、
麦冬、潞参、五味子、炙草、白芍、三服愈。
樊 馆课神劳,心虚生热,治以天王补心丹。
汪氏 病久失调,延成虚损,怔忡汗出,手足心热,坐起眩晕,善饥无寐。诊左寸虚散,右寸关虚弦,
两尺稍大。此阴亏火炎之渐,惟营虚生内热,故手足如烙,寤烦神失安,故汗液自泄。虚阳挟风上蒙清窍,故 头目眩晕,肝阳肆横,阳明当其冲,风火消铄故善饥。滋液熄风,全用柔剂,归脾汤去 、术、木香、归、姜。
加白芍、丹皮、熟地、甘菊(炒),六服渐安。去丹皮、甘菊,再加山药、柏子仁,晚服六味丸全愈。
殷氏 吐红夜嗽,舌 心惕,自汗不寐,晡寒食减,脘痞不舒,脉虚芤,两寸浮,此营损及卫也。用黄精、
柏子霜、生 、炙草、杞子、枣仁、茯神、白芍、川贝、龙眼肉、小麦煎汤缓服。当晚稳寐,三剂汗收嗽定矣。又 十余服,诸症俱愈。
【目录】卷之四\怔忡惊恐论治【篇名】惊恐脉案属性:贡氏 惊悸恍惚,不饥不食不寐,脉虚促。病因怒恐而得,胆火上冒则头眩心忡,胸脘刺痛,气结,
呵欠怯冷,倏烦热多惊,皆阳越失镇,服药鲜效,总由治失其要。先镇浮阳,再议和阴。牡蛎、龙骨(俱 研 二钱)、磁石(一钱)、柏子仁、连翘心(各五分)、茯神、生枣仁(各二钱)、三服症象大减,改用羚羊 角(六分)、嫩桑叶(三钱)、熟地、枣仁、茯神、白芍(各二钱)、小麦(一合)、麦冬、半夏(各钱半),
数服能寐思食矣。
族女 产后心虚善恐,见闻错妄,此由肝胆怯也。用酸枣仁汤养阴血。枣仁、潞参、当归、茯神、熟地、
远志、莲子、炙草。服稍定,时恍惚,不思食,去熟地,加竹茹、菖蒲。服渐瘳。
【目录】卷之四【篇名】烦躁论治属性: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然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频 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伤寒论中有微烦、
反烦、复烦、烦满、烦热、烦渴、胸烦、心烦、虚烦、大烦,皆热也。先烦渐躁者为烦躁,先躁复烦者为躁烦。
烦多属热,亦有阴寒而烦者,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
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蛔之症,
宜温。温用四逆汤,蛔用乌梅丸。若烦而足冷脉沉微者,此阴症之烦也,急用参附热剂温之。悸而烦为虚,建 中汤。烦而悸为热,调胃承气汤。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加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 卧而烦,朱砂安神丸。若不烦而躁,欲卧泥水中,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此为阴盛格阳。《活人书》用霹雳散,
或附子理中汤、附子四逆汤。其脉必沉细疾,肢体厥冷,躁扰不欲饮水是也。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顷刻死 矣。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
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
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
更有阴中伏阳烦躁者,头疼身温,指末冷,胸满恶心,脉沉伏,按至骨若有力,须破散阴气,导达真火。
《本事》用破阴丹。阴中伏阳症,用热药助阳,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用冷药,则所伏真火,立 见消亡,用破阴丹,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矣。其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人参固本丸加枣仁、竹叶。
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后余热欲吐,
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病久烦热不止,六味汤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温胆汤。烦而溺涩 者,五苓散加滑石。烦而呕者,橘皮汤。
《活人书》曰∶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故太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