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短 也。
岐伯曰反四时者云云
张云。此言四时阴阳脉之相反者。亦为关格也。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 冬寸口微大。如 是者。命曰平人。以人迎为阳脉。而主春夏。寸口为阴脉。而主秋冬也。若其反者。春夏气口当不足。而反有 余。秋冬人迎当不足。而反有余。此邪气之有余。有余者。反为精也。春夏人迎当有余。而反不足。秋冬寸口 当有余。而反不足。此血气之不足。不足者。日为消也。如春夏人迎应太过。而寸口之应不足者。反有余。而 为精。秋冬寸口应太过。而人迎之应不足者。反有余。而为精。是不足者为精也。春夏寸口应不足。而人迎应 有余者。反不足。而为消。秋冬人迎应不足。而寸口应有余者。反不足。而为消。是有余者为消也。应不足而 有余者。邪之日盛。应有余而不足者。正必日消。若此者。是为阴阳相反。气不相营。皆名关格。简按此一顷 三十九字。与前后文。不相顺承。疑是它篇错简。且精消二字。其义不大明。姑从张注。
脉其四时动
甲乙。无其字。
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高云。人之阴阳升降。如天运之环转广大。故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成无己注伤寒例云。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马云。按彼春之暖四句。又 见至真要大论。张仲景伤寒论引之。
脉与之上下
马云。上下者。浮沉也。
以春应中规
高云。所以与之上下者。春时天气始生。脉应软弱浮滑。则圆转而中规之度矣。马云。
规者。所以为圆之器也。春脉软弱轻虚而滑。如规之象。圆活而动。
夏应中矩
马云。矩者。所以为方之器也。夏脉洪大滑数。如矩之象。方正而盛。
秋应中衡
张云。衡。平也。秤。横也。秋气万物俱成平于地面。故应中衡。而人脉应之。所以浮 毛而见于外也。
冬应中权
张云。权。秤锤也。冬气闭藏。故应中权。而人脉应之。所以沉石而伏于内也。凡兹规矩 权衡者。皆发明阴阳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时脉气之变象也。简按淮南时则训云。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 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虽与此章有不同者。而以规矩权衡配四时。当时已有其说。
不唯医经也。
知脉所分
张云。期而相失者。谓春规夏矩秋衡冬权。不合于度也。知脉所分者。谓五脏之脉。各有 所属也。分之有期者。谓衰王各有其时也。知此者。则知死生之时矣。
故知死时
时。别本作期。
始之有经
吴云。始之有经常之道。简按始之以下三十三字。甲乙无之。又是知阴盛则梦以下七十八 字亦同。新校正有误置之说。今删此一百字。则文意贯通。似甲乙为正。论梦一节。见灵淫邪发梦篇。及列子 穆王篇。
与天地如一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上盛
简按王注。上。上声。诸家读如字。
下盛
简按王注。下。去声。诸家读如字。
梦予
熊音。予。上声。与同。
虚静为保
简按甲乙。作宝。盖保。葆。宝。古通用。史记留侯世家。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之。
注。史记珍宝字皆作葆。征四失论。从容之葆。
泛泛乎
吴云。泛泛然充满于指。简按说文。泛。浮也。通作 。
蛰虫
熊音。蛰。直力反。虫藏也。
知外者终而始之
马云。能观其色而验之。有终始生克之异。(此仍王意)吴云。切脉之道。有终有 始。始则浮取之。终则沉取之。浮以候外。沉以候内。终而始之。谓既取其沉。
复察于浮。浮沉相较。高注同。张云。内。言脏气。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之。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 终而始之。简按灵终始篇。终始者。经脉为纪。张义似允。
故曰
熊本。吴本。无此二字。
此六者
马云。春夏秋冬内外六者。张同。高云。内外按纪终始。
持脉之大法
法下。甲乙有也字。
当消环自已
马云。若软而散。则刚脉渐柔。当完一周之时。而病自已矣。吴。消下句。志高同。志 云。灵枢云。心脉微小为消瘅。盖心液不足。则火郁而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机环转。而病自已也。按甲 乙。环。作渴。(脉经同)高同。张云。软散者。心气将和也。消。尽也。环。周也。谓期尽一周。而病自已 矣。愚按搏击之脉。皆肝邪盛也。肝本属水。而何五脏皆畏之。盖五脏皆以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 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脏所忌。兹心脉搏坚而长者。以心脏之胃气不足。而邪有余也。搏之微。
则邪亦微。搏之甚。则几于真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浅深。后四脏者仿此。汪昂云。志聪注。消。
谓消渴。非。徐氏要旨云。搏坚皆为大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大过不及而病也。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