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 也。”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胸胁刺痛,寒热眩仆。
从右手手少阳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阴心包络之位,是阴维脉也。从左手足少阴肾经斜至寸上手太 阳小肠之位,是阳维脉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为尺外,斜向小指,名为尺内。阴维为病,
心痛、胸腹刺筑者,以阴维维络一身之阴,阴主营、主里,不能维阴,则阴无约束,而营气因之不和,故在 里则心痛;又营主血,血合心,故心痛也。其脉气所发,阴维之 ,名曰筑宾,(足少阴,内踝上。)与足太阴会于腹哀,
(足太阴,乳下。)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足太阴,少腹下。)期门,(足厥阴,乳下)与任脉会于天突、(任脉,
喉下。)廉泉。观此,则知本脉 之维于胸腹诸阴,无一不到。其脉不荣,则不能维。在胸胁失所维,则动筑而刺痛矣。阳维维络一身之 阳,阳主卫、主气、主表;病则不能维阳,是阳无护持,而卫气亦因之不固,故在表则生寒热。其脉气所发,
别于金门,(在足太阳外踝下。)以阳交为 ,(足少阳,外踝上。)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 俞,(手太阳,肩后。)与手 足少阳会于阳白,(足少阳,眉上。)上于本神及临泣,(俱在足少阳眉上。)上至正营(足少阳,目窗上。)及脑空,(
足少阳,枕骨下。)下至风池,(足少阳,颞 后。)与督脉会于风府、(督脉,项后发际。)
哑门。(督脉,风府后。)观此,则知本脉之维于头目手足颈项肩背诸阳,无一不到。
其脉不荣,则不能维。在头目无维则眩,在颈项肩背无维则僵,在手足无维则仆矣。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阳缓阴急。寸左右弹,阳跷可决,阴缓阳急。二跷同源,病亦互见。癫痫螈 ,寒热恍惚。
《难经·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起于跟中,阴跷亦起于跟中,而又同终于目。”《灵枢·脉度篇》曰∶ “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下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
入,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濡润营养于目。)又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
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观此,则知二跷之脉,虽以男女分阴阳,而实则迭为经络,是一本也。故 其为病,亦不似他经逐经分属。本文以癫痫、螈 、寒热、恍惚,总系二经之下,以二经均可病此。证虽云 四,而病机可分为八,阴阳缓急之义,自是显然。夫人之身,背为阳,腹为阴;开为阳,阖为阴;外为阳,内为 阴;热为阳,寒为阴。癫则目闭俯首。阳缓而阴急也。痫则目直僵仆,阴缓而阳急也。筋脉掣向里拘,阳缓 而阴急也。筋脉纵从外弛,阴缓而阳急也。寒则气收敛,从里从阴。阳缓而阴急也。热则气散漫,从表从 阳,阴缓而阳急也。《素问·谬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且合太阳上行而 并濡于目,病属目而从外,阳跷之病,阴缓而阳急也。惚者,胸中 惚,若有所失。《灵枢·脉度篇》曰∶ “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益。”《二十八难》曰∶“阴跷脉者,亦起 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病属胸腹而从内,阴跷之病,阳缓而阴急也。二脉一为经,一 为络;病在经则经急络缓,病在络则经缓络急。总之皆可言经,皆可言络,但以男女分阴阳之所属缓 急,证病邪之所在,则得其义矣。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坚实,冲脉昭昭。胸中有寒,逆气里急,疝气攻心,支满溺失。
冲脉起于胞中,后行于背,前行于腹,上行于头,下行于足,以至溪谷肌肉,无处不到,诚十二经内外上 下之要冲也。为经络之海,亦名血海。其浮而外者,亦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强半与任脉同。
《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难经·二十八难》
则曰∶“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痿论》亦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 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二论所并,虽有少阴、阳明之不同,要知自脐至胸,与阳明则并于前,与少阴则 并于后也。故与阳明皆得称五脏大腑之海。脉来直上直下,弦长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长。气不顺,血 不和,则胸腹之气循经壅逆而里急矣。疝气攻心,正逆急也。支满者,胀也。溺失者,冲脉之邪于肾也。
按督、任、冲三脉,直行上下,发源最中,故见于脉亦皆直上直下也。直上直下者,即三部俱长透之义。若 直上下而浮,则气张扬,阳象也,故属督。若直上下而紧,则势敛束,阴象也,故属任。若直上下而牢,则体 坚实,有余之象也,故属冲。
寸口丸丸,紧细实长,男疝女瘕,任脉可详。
任脉总诸阴之位,其脉起于胞中,循腹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里上行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难经》亦云∶“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