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8-脉诀汇辨-第34页

里,上关元,至咽喉。”盖七疝之发,多起于前阴少腹之间,
任脉所经之地;即或属他经,未有不以任脉为原者。瘕乃女子之病,发亦在任脉界分。此云寸口者,统 寸关尺三部言也。丸丸,动貌。紧细实长,寒邪盛而实也。男疝女瘕,则苦少腹绕脐下引阴中切痛等证。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脉可求。腰背疆痛风痫为忧。
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络阴器,绕篡,绕 臀,至少阴。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 之下中央。其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上头,下当肩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自目内 上额,下循 膂,络肾,皆合太阳而并行者也。与太阳、少阴合入股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 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髀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臀。”《二十八难》亦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 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由是观之,则督亦与太阳合行者十九,故邪客则脊强。以其实脊也。督 与太阳皆主表,而督为诸阳之总,太阳为诸阳之长,又曰巨阳。风邪从类伤阳,表必先受,故留则为癫 痫疾也。癫痫时发时止,或筋脉牵引,或项背反张,虽云风伤督脉,亦太阳主筋故耳。脉来直上直下,则 弦长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则六部皆浮,又兼弦长,故其见证皆属风家。大抵冲脉主里,督脉主表也。
带脉周回,关左右弹。带下脐痛,精失不安。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如带,在人腰间,故应于关。脏腑十二经络,皆过于此。或湿热下流,或风入胞宫,带 脉不任,与邪俱陷,则赤白之证见。《素问·痿论》曰∶“带脉起于季胁章门,前则当脐上。”故或为脐痛。
《灵枢·经别篇》曰∶“肾足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盖肾主藏精,带固腰膂,虚则一不能藏,一不能 固,而精有自失者矣。
喻嘉言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经凡十二,手 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乃有十五者因十二经各有一别络,《难经》以阳跷、阴跷及脾之 大络足成之。后世遂为定名,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吃紧一段。人知之而不敢 翻越人之案,遂曰宜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络矣。尝谓《难经》以二跷为络之名原误,当是胃 之一大络,脾之一大络,共指奇经八者为一大络,配为十五络,始为确耳。如十二经既各有一络,共十 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繇脾外横贯胁腹,
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繇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总之,十二络以络其经,三 大络以络其络也。何以知阳跷、阴跷之不当言络也。盖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 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
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非交相维络也。至于阳跷、阴跷同起于足 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何不可言 二络乎?推展之而督、任、冲、带,何不可言八络乎?况《难经》有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 圣人不能图。’细推其意,乃则以奇经明等之一大络。不然,夫岂有大经如江如湖之水,而反拟之沟 渠者哉?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此全是经盛入络,而其溢蓄者止 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合两说而通会其意,奇经乃自共为一大络,更复何疑!若时珍以任、督二络 为据者,恐亦未当。”
张紫阳云∶“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 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 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 脉皆通。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 泥丸,下彻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和气自 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嘿嘿,如醉如痴。要知西南之乡,在坤 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按丹书论阳精、河车,皆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 与医家不同,然内景惟返观者能知。或不谬也。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移于外络,兄乘弟位。
反关者,非无脉也。谓寸口脉不应指,而反从尺傍过肺之列缺、大肠之阳 ,刺斜出于外络。其三部定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