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8-脉诀汇辨-第37页

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鹅羽,如苍璧,如罗裹雄黄,如重漆,或 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皆气也。气至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 苍;甚则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杂呈,气于何 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与气固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内含则气藏,外露 则气泄。亦犹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故如上文所云,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脏之外荣。否 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藏者,何以异乎!
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 肉,黑则当骨。
此《五脏生成篇》所载,以五色分发五脏及皮、脉、筋、肉、骨也。白则当皮者,以肺色属白,肺主皮毛。余仿此。
五脏之色。皆须端满;如有别乡,非时之过。
《灵枢·五色篇》曰∶“青黑赤黄白,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此言 五色之正端满合时日者,是谓无邪。有别乡者,犹言王色之外,别部又见一色也。如赤见于面王,则非 其部;不当见而见,又非其时矣。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左右如法。
《灵枢》论从色观向。凡邪随色见,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乘虚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 之空虚,而邪则乘之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五脏五色。皆见于面;相应于脉,寸尺是践。
《难经·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 应。”
假令色青,脉当弦急。如色见赤,浮大而散。色黄缓大。色白之征,浮涩而短。其色黑者,沉濡而滑。
《十三难》曰∶“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 短。色黑,其脉沉涩而滑。”此言见其色而知其脉也。脏位于内,色见于面,脉见于寸口尺内。夫医者之 言诊视也,视者视其色,诊者诊其脉,二者当参相应。
色青浮涩,或大而缓,名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名为相生。
青者,肝色也。浮涩而短者,肺之脉也。大而缓者,脾之脉也。浮大而散者,心之脉也。小而滑者,肾之脉也。
假令肝之色而得肺之脉,脉胜色矣;得脾之脉,色胜脉矣;得心之脉,色生脉矣;得肾之脉,脉生色矣。一 脏之色,其相胜相生,有如是夫余仿此。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内为脏,外为腑,以沉浮别之。然在色上看,非心领不能得。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浮则病浅,沉则病深。泽则成全,夭则败亡。散解者新近,抟聚者久远。上则在上,下则在下。皆以色形知 病也。
色明不显,沉夭为甚;若无沉夭,其病不甚。
明泽不粗显而但见沉夭,病必甚也。若无沉夭,虽不明泽,病亦不甚。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则为寒,黄则为膏,润则为脓,赤甚为血。
此以五色合病也。然《灵枢·五色篇》曰∶“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盖言驹 为小马奔逸不定,其色散无定所,气虽聚而痛未成形。故凡诊视者,病之浅深或殊,则色之聚散靡定,
万不可轻视妄言也。
<目录>卷七\望诊<篇名>面部属性:面上白点,腹中虫积。如蟹爪路,一黄一白,食积何疑。两颧时赤,虚火上炎。面无血色,又无寒 热,脉见沉弦,将必衄血。病患黄色,时现光泽,为有胃气,自必不死;干黄少润,凶灾立应。赤现 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将卒死。黑色出庭,拇指相似,不病卒亡。冬月面惨,伤寒已至。紫 浊时病。色白而肥,气虚多痰。黑而且瘦,阴虚火旺。
<目录>卷七\望诊<篇名>目部属性:目赤色者,其病在心。白病在肺。青病在肝。黄病在脾。黑病在肾。黄而难名,病在胸中。白睛黄 淡,脾伤泄痢。黄而且浊,或似烟熏,湿盛黄胆。黄如橘明,则为热多。黄兼青紫,脉来必芤,血瘀 胸中。眼黑颊赤,乃系热痰。眼胞上下,有如姻煤,亦为痰病。眼黑步艰,呻吟不已,痰已入骨,遍 体酸痛。眼黑面黄,四肢痿痹,聚沫风痰,随在皆有。目黄心烦,脉大病进;目黄心烦,脉和病愈。
目睛晕黄,衄则未止。目睛黄者,酒疸已成。黄白及面,眼胞上下,皆觉肿者,指为谷疸,心下必 胀。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劳伤,不尔未睡。面黄目青,必为伤酒。面无精光,齿黑者危。瘰 赤脉,贯瞳者凶;一脉一岁,死期已终。目间青脉,胆滞掣痛。瞳子高硕,太阳不足。病患面目,俱 等无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此有胃气,理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面赤目青,此无胃气,皆死何辞。眼下青色,伤寒挟阴。目正圆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