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2-金匮翼-第6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br>【目录】卷七\呕吐统论【篇名】去风和胃之剂属性:
藿香正气散
治风邪入胃呕吐。

半夏曲 川浓朴(制,各三两) 藿香叶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锉散,每三钱,姜三片,枣一枚,食前煎服。

清胃丸
治呕吐,脉弦头痛。

柴胡(一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炙) 人参(各五钱) 半夏(三钱) 青黛(二钱半)
上细末,每姜汁浸蒸饼丸桐子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目录】卷七\呕吐统论【篇名】理中安蛔之剂属性:
安蛔丸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川椒 乌梅 【目录】卷七\呕吐统论【篇名】导利之剂属性:
《金匮》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此上病疗下之法。夫阳明之气,顺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气必反而上行,是以食 已即吐。用大黄以通大便,则气复顺而下行矣。所谓浊气自归浊道也。

东垣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呕吐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

熟地 生地(各二钱) 红花(五分) 桃仁泥(七粒) 当归 甘草 升麻(各五分) 大黄 (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准绳》云∶阴虚邪气逆上,窒塞呕哕,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当用生地黄、当归 、桃 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草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 ,邪气去,则气逆呕吐自愈矣。
【目录】卷七\呕吐统论【篇名】益胃之剂属性:
《广济》豆蔻子汤
治反胃呕吐,不下食,腹中气逆。

人参(一两) 白豆蔻(七粒) 甘草(炒,一两) 生姜(五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

丁香煮散
丁香 石莲肉(各十四枚) 北枣(七枚)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合)

上以水一碗半,煮稀粥,去药,取粥食之。
【目录】卷七\呕吐统论【篇名】咳嗽呕吐痰血饮食属性:咳而呕吐,痰食俱出者,伤于胃气。昔人所谓肺病连胃是也。呕血带痰而出者,伤于肺 之络,《金匮》所谓热伤血脉是也。吐食者二陈汤加减治之,吐血者补肺汤主之。

加减二陈汤
半夏(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炙草(五分) 橘 红(一钱) 竹茹(八分) 生姜(一片) 粳米(一百粒)

上药用清水煎服,加枇杷叶、芦根佳。

补肺阿胶汤
阿胶(一钱五分) 兜铃(五分) 炙草(五分) 牛蒡(一钱) 杏仁(七粒) 糯米(一百粒)

都作一服,甚者加生地黄、藕汁。
【目录】卷七【篇名】泄泻诸症统论属性:戴复庵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辄泻之,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 ,肠 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
积也。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粘垢,湿兼热也。 泄者,
所下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
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故曰湿多成五泄。
【目录】卷七\泄泻诸症统论【篇名】湿泻属性: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 水谷 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左传》所谓雨淫腹疾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 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本事》芎 丸
治风湿滑泄。

芎 神曲 白术 附子(泡,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饮送下。
许叔微云∶左氏述楚子围萧,萧将溃,无社告叔展曰,有麦面乎,有山鞠 乎,意欲令 逃水 中以避,是知芎 能除湿,予常加术、附以制方,治脾湿而泻者,万无不中,此药亦治飧泄 。

刘草窗泻湿汤
生白术(三钱) 白芍(二钱) 陈皮(炒,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升麻(五分)

上锉作帖,水煎服。
此用风药以举其气,抑胜其湿也。河间云∶有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 而泄 ,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此又湿泻之变。余见有老人久泄,饮牛乳而泄反止者,此类是 耳。

胃苓汤
治脾湿太过,泄泻不止。

平胃散 五苓散(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
平胃散治酒泄不已,饮后尤甚,加丁香、缩砂、麦芽、神曲各五钱为末,米饮调二钱,
立愈。

升阳除湿汤
(方见飧泄。)

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气短精神不足,此由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