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5-金匮要略浅注-第31页

下利欲吐不吐诸条。若内经云。肾中风状。多汗恶风。面庞 然如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盖言风自表入。伤少阴 经气。乃肾中风之外象也。
\x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x(一名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坚。(则不沉而外散。阳已离于阴位。)按之乱 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燥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益下入尺中者。(应伏而反动。
反其封蛰之常。主)死。
此言肾脏之死脉也。
问曰。三焦(之气虚)竭(而不各归其)部。(固也。但噫为脾病。今云)上焦竭。
善噫。何谓也。师曰。(中气实统乎三焦。)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
(谷气郁而不宣。)故能噫耳。(且中焦不和。而)下焦(亦因而虚)竭。即(见前则 )遗溺(后则)失便。(盖下焦听命于中焦。)其(中焦之)气不和。(下焦无以受 中之荫。则肾气日虚。经云。北方黑色。开窍于二阴。肾虚则前后)不能自禁制。(此下 焦虽病。却)不须治。(止以补脾健胃。治其中焦。)久则(自)愈。
此言三焦虚竭。统以中焦为主治也。
师曰。热在上焦者。(心肺受之。心火盛。肺金愈伤。)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
(脾胃受之。胃热必实而硬。脾热必燥而 。因热而结。)则为坚。热在下焦者。(以 下焦为肝肾膀胱大小肠所居之处。或肝肾热盛。)则尿血。(或膀胱热盛。)亦令淋 不通。(至若)大肠有寒者多 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便肠垢。(即下利脓血 也。)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即阴结便血也。)有热者(流蓄肛门。)必(病)
痔。
此又分晰三焦各病也。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 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始)终不移。聚者。
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胁下痛。(以手)按(
摩)之。则(食化气行而)愈。(若饮食稍一不节。则)复发(名)为 气。
此言腹中痛病大概有三也。
徐忠可云、此积非 瘕之类。亦未必有形停积。天下之物。皆从无中生有。乃气从 阴结。阴则粘着也。观下文云积在喉中。则结阴可知。不然。则喉中岂能容有形之物耶。
(积病坚久难治。必详之于脉。)诸(凡气血痰食等)积大法。脉来(沉)细而附骨者。
(此)乃(为)积也。(所以然者。以积而不移之处。其气血营卫。不复上行而外达。
则其脉亦沉。而作是象。兹试举其脉出之所以。决其受病之处。若此脉出)寸口。积在 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出)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 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若沉细不起之)脉两(手 俱)出。(是中央有积。其气不能分左右也。可断之曰。)积在中央。(凡此者。)各 以其部处之。
此言积脉分上下左右而定之也。
<目录>卷五<篇名>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属性: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此分别四饮之名目也。今人于四饮外。加留饮伏饮。而不知四饮证之病因。多起于 水留而不行。甚者伏而不出。亦何必另立病名乎。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其精津化为痰饮。不复外充形体。
而第觉)水走肠间。(水顺流。则无声。有所滞碍。则)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即稠 痰稀饮而俱见也。)饮后水流在胁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悬。即悬挂之义也。)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流壅经表。)身体 疼重。谓之溢饮。(溢。即流溢之义也。)咳逆倚息不得卧。(肺气壅而不行。)其形 如肿。谓之支饮。(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
此分别四饮之病证也。
(前言四饮。或膈间。或肠间。或胁下。或肢体。或胸中。皆不能尽饮之为病也。
凡五脏有偏虚之处。则饮乘之。可以历指其所在)水(饮)在心。心下(悸动有力。状 如)坚筑。(火为水制。而气不伸。则)短气。恶水不欲饮。水(饮)在肺。吐涎沫。(
吐过多。则渴)欲饮水。水(饮)
在脾。(中气伤。则)少气(湿气盛。则)身重。水(饮)在肝。(肝脉布胁肋。则)
胁下支满。(嚏出于肺。而肝脉上注肺。故)嚏而(牵引作)痛。水(饮)在肾。(水 盛而凌心。起于脐下。跳动甚。则为)心下悸。
此承上四饮而推及五脏。而其义始备也。言脏而不及腑。以腑为阳。在腑则行矣。
与水气篇不同。
(然以五脏言之。则为在。以病因言之。则为留。)夫心下有留饮。(背为胸之府。水留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