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64-陈友芝医案-第25页

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当兼顾。
1、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隐痛,喜暖恶寒,纳差,进寒凉食品疼痛加剧,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口泛清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补气益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炙芪15克 炒冬术12克 干姜4克 制附片3克 炙甘草3克 甘松3克 茯苓12克 炒鸡金10克砂仁3克 后下2、胃阴亏损型主证:胃脘嘈杂疼痛,食后尤甚,口干舌燥,喜食酸物,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少便秘,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苔,脉沉细。
治法:养阴和胃方药:益胃汤加味:川石斛15克 炒山楂12克 乌梅7枚 南北沙参各12克生地10克 西洋参3克 川连3克 杭白芍12克3、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串及两胁,胸胁痞满,噯气,呃逆,面色苍黄泛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忧郁时症状加重,舌红苔白,脉弦细数。
治法:疏肝和胃,活络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五灵脂10克 蒲黄10克 丹参20克 代赭石12克 旋复花包10克 姜竹茹10克 青龙齿30克先煎 枳壳10克 川楝子10克4、饮食伤胃型主证:胃痛,脘腹胀满,噯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姜半夏12克 炒三仙各10克 茯苓12克 陈皮10克 代赭石12克 大黄5克 连翘12克 砂仁3克后下 枳壳12克5、胃络瘀阻型主证:上腹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病情严重时疼痛加剧可见肢凉,汗出,痛连胸背,或见反复黑便,舌质紫或有瘀斑点,脉细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克 红花5克 赤芍10克 当归10克 川芎6克 丹皮10克五灵脂10克 延胡10克 香附10克 川楝子10克 三七6克6、寒热错杂主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炙草5克 黄芩10克 大枣十二枚 干姜5克 姜夏10克 川连4克生晒参5克 大黄3克 蒲公英15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临床治疗胃病的常用53味中药及其复方,分别对幽门螺杆菌作抑菌试验,发现大黄、黄连、乌梅、丹参、三七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黄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减轻炎症程度,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溃疡愈合。黄连主要成分为小蘖碱,抗菌谱较广,对幽门螺杆菌抑菌最高,并且对乙酰胆碱有解痉作用。三七不仅杀菌作用较强,且能通过改善胃粘膜微循环,而加速萎缩性肠化生或增生组织病理逆转。此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支莲、连翘、徐长卿、莪术等药理证实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
胃脘痛大多是久病,常因七情损伤,饮食不节而成,临证又多以寒热虚实错综交织出现,因此治疗胃脘痛必详细辨证方可取效。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因人、因病、因证而异,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充分体现了"无癌早防,有癌早治"的治未病原则。
2.胃癌的中医治疗胃癌是发生于胃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业已证实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约占消化道癌肿死亡人数的一半,每年新发生的胃癌患者约20万,发病率亦居各种恶性肿瘤之前列。能手术切除的占确诊病例的50%,手术切除病例的5年生存率大约20%左右。中医典籍中无胃癌之病名,按临床表现分析,属于祖国医学"噎膈""反胃""伏梁""胃脘病""癥瘕""积聚"等病症范畴。例如当癌瘤引起贲门狭窄,导致进行性吞咽困难与"噎膈"的进食噎塞不利,甚至食入即吐的症状非常相似,当癌瘤引起幽门狭窄或完全梗塞时,其临床表现与汉代张仲景所说"胃反",《扁鹊心书》所说的'翻胃'基本相同。《灵枢-四时气》篇云:"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外台秘要-癥癖等一切病》篇云:"心腹积聚久癥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变,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以上描述,指明了本病的病变部位和主要临床表现。对病因病理,则认为与饮食不当,情志抑郁或久病不愈有关。如《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云:"夫反胃者┉则有因饮酒过伤脾胃,劳乏所致┉则有因忧悒蓄怒,肠结胃翻所致,则有宿滞癖痼,积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兹疾"。对某些可能成为胃癌的前期病变也早有所警惕。如《证治汇补-吞酸》篇说:"吞酸,小疾也,然可暂而不可久,久而不愈为噎膈反胃之渐也。"对胃癌的防治,《医贯-噎膈论》指出:"必外避六淫,内节七情,饮食自养,滋血生津,以润肠胃┉气清血和,则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