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健运而食消传化矣。"综上所述:祖国医学对胃癌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防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胃癌的病因病机胃为水谷之海,百物聚集之地,又为多气多血之乡,人赖胃气而生,饮食药饵,先伤于胃,物聚类杂,最易壅塞,胃癌之生系饮食失节,忧思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结痰凝,瘀毒互结而成,若先天不足则更有易感性。
1、情志因素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指出胃癌是"暴忧之病"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能输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流不畅,积而成瘀,痰瘀互结,壅塞腔道,阻隔胃气,引起进食噎塞难下;肝气郁滞,常可横逆犯胃侮脾,以致肝胃不和,气郁日久,则可气郁化火伤阴,损伤脉络,症见胃痛,吐血,便血等胃癌症状。忧思郁怒不仅可以致病,而且往往使病情加剧,许多胃癌患者,一旦查证是胃癌,立即忧心忡忡,食欲明显减退,全身无力,悲观失望,削弱了求生意志和自身防御,抗癌能力,这些都说明肿瘤的发生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2、饮食因素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要节制,劳逸要适情,否则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中医早就认识到饮食劳伤,可导致胃癌的发生。若恣食膏梁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主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蕴于内,积久不散,津液不化,津枯凝集痰浊积而为肿物,《医碥·反胃噎膈》也认为噎膈的成因为"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上海消化道病研究所研究发现,胃癌区及癌旁区细胞内维生素A、E、B12、及维他命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非癌的胃标本对应区细胞中的含量,这表明胃癌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有重要关系,这种关系在癌前期已在细胞内部发生。因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食物中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及胡萝卜素,不要长期食用腌菜,干咸鱼,熏制品,不吃污染霉变食品。对防范胃癌的发生是重要的。
3、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胃癌有否遗传?胃癌多见于一些家庭,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它的发生率在患者的亲族中比对照人群要高四倍;而A型血胃癌发病率高于其它血型的人,说明胃癌是受多因素性基因影响的。有先天素体不足,长期存在慢性胃疾。在此基础上复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医对胃癌的治疗有中医治疗及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面对大批未能手术根治或术后复发,转移及不能忍受化疗的中晚期患者,有相当部份中医师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不是把缩小肿块作为唯一目标,而注重扶正与袪邪相结合,调整机体平衡,使患者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有为数不少的患者,由于长期服用中药,尽管癌症发展已经相当广泛,但自觉症状仍不甚明显,生存质量较高,可见重视整体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及延缓肿瘤的发展,正是中医的长处。临证时应根据病程长短,邪正盛衰,伴有症状,辨明虚实的主次。胃癌早期多属肝经气郁,脾胃阳虚证型;中期多见湿浊内生,血瘀痰凝证型;晚期则多见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
1、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满,时时作痛,串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大便干结,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消瘤。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 郁金12克 杭白芍12克 砂仁3克后下 玫瑰花6克 姜夏12克 川连3克 炒三仙各10克 全瓜蒌20克代赭石先煎12克 藤梨根30克2、脾胃虚寒型主证:胃脘胀满隐痛,喜温喜按,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入经久仍复吐出,时呕清水,面色晄白无华,神疲肢凉,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缓或沉细濡。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加减:人参10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姜夏10克 高良姜8克炙草6克 生芪30克肉桂后下5克 米仁30克3、痰湿凝结型主证:脘腹疼痛,胸闷不舒,肢懈乏力,呕吐痰涎量多,舌黯淡,苔滑腻,脉细而濡。
治法:化痰散结,温化中焦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瓜蒌皮12克 姜夏12克 茯苓12克 苍术12克 白术12克 夏枯草30克 牡蛎30克先煎 川朴10克4、胃热伤阴型主证:胃脘灼痛,嘈杂不安,食后加重,口干且苦,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清热解毒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石斛15克 元参2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天花粉12克 南沙参15克半支莲30克 蛇舌草30克5、瘀毒内结型主证:胃脘灼热刺痛,食后痛剧,脘胀拒按,心下触及痞块,肌肤枯燥甲错,或有呕血便血,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弦,细涩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