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69-难经集注-第19页

风 池。亦长一丈五尺。言之则据经。丈尺有剩。不言有此阙漏。更俟后贤。其脉上云八尺者。其中庸之人。以省尺言之。
皆得四尺。今尺者、非黍尺也。皆以同身寸之为尺大小言之。皆八尺。杨曰。督脉起于脊KT 。上于头。下于面。至口 齿缝。计此不止长四尺五寸。今言四尺五寸者。当取其上极于风府而言之也。手足各十二脉(按原本各误合。根据史记正 义改。)为二十四脉。并督任两跷四部。合为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凡长一十六丈二尺。荣卫行周此数。则为一度也。
故曰长短之数也。虞曰。经言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长四尺五寸。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复上关元。至咽喉。长四尺五寸。督任计之。长合九尺也。以上十二经。合二十四脉。合长一十三丈 八尺。兼之督任阴跷三脉。合长二丈四尺。共二十七脉。合长一十六丈二尺。以法三九之数。应漏水下二刻。杨氏言二 十八脉。乃阳跷亦系其数推之。二跷四行。则尺寸有余也。杨氏言二十八脉。误矣。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 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溉灌。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丁曰。此者天地阴阳一岁终始于二十四气。日月晓昏。终始于二十四时。人之荣卫行经络二十四条。故复会于寸口 人迎。其言寸口者。手太阴脉口也。其穴名曰太渊。故脉会于太渊。其十二经十五络。皆辅三焦而生。故始从中焦注手 太阴阳明。所以处百病决死生也。杨曰。行手太阳讫。即注手阳明。行手阳明讫。即注足阳明。输转而行。余皆仿此也。
虞曰。其始从中焦者。谓直两乳间。名曰膻中穴。亦名气海。言气从此而起注太阴肺也。肺行讫。传之与手阳明也。素 问曰。膻中为臣使之官。谓胃化味为气。自此上传于肺也。杨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法三九之数。
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窍是也。其经络流行。皆朝会于寸口人迎。所以诊寸口人迎。则知其经络之病。死生之候 矣。虞曰。厥阴还注手太阴。如此推寻丈尺。则前后经义相违。离圣久远。难为粗述。
经曰。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
杨曰。经脉流行。应于天之度数。周而复始。故曰如环无端也。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杨曰。阴阳气绝。其候亦见于寸口人迎。见则死矣。其死各有形诊。故曰终也。丁曰。所言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 死。死各有形。其义本经自解在二十四难中。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 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 笃。己日死。
丁曰。足少阴之经。肾脉也。属水。王冬。内荣于骨髓。外华于发。其气绝则齿本长。骨枯。发无润泽。故戊日笃 而己日死也。此足少阴绝之形也。杨曰。足少阴。肾脉也。肾主冬。故云冬脉也。肾主内荣骨髓。故云伏行而温于骨髓 也。肾气既绝。则不能荣骨髓。故肉濡而却。却、结缩也。谓齿龈之肉结缩。而(按此而字疑衍。)故齿渐长而枯燥也。
谓齿干燥色不泽也。肾为津液之主。今无津液。故使发不润焉。戊己、土也。肾、水也。土能克水。故云戊日笃。己日 死也。虞曰。阴阳有少壮。故有三阴三阳。以通气血。以养人身。是故三阴乃有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者、司动静之基。阖者执禁固之权。枢者、主动转之微。三经不得相失。今足少阴肾脉已绝。是故一经相失。少阴不 得为枢。动转之微不主矣。故曰死也。诊要经终论曰。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此之谓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
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丁曰。足太阴经者。脾之脉也。属土。王季夏。其气内养肌肉。外华卫于口唇。其气绝则唇反肉满。故甲日笃而乙 日死也。此是足太阴绝之形也。杨曰。足太阴。脾脉也。脾主肌肉。其气既绝。故肌肉粗涩而唇反。甲乙、木也。脾、
土也。木能克土。故云甲日笃乙日死也。虞曰。口唇、肉之所终。亦曰脾之华。今唇反色青。木贼土也。故曰死矣。阴 阳之离合。以太阴为开。谓司动静之基。今脉已绝。则动静之基乃失司存。故曰死也。素问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 息。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也。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