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3-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第38页

“十二经脉”的感应性非常敏感,如缓慢进展性的疾病,当病人本身还未感觉到有疾病症状时,“十二经脉”先已生病而产生了明、阳经脉不平,在病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才感到自身有了病。
按古人有“治未病之说”以具两种含义:一是在患者还未有感觉到有病之时,而医者在诊候中已发觉到患者有了阴阳经脉偏差而给予及时的调正。二是如肝木有病,知道易传脾土,在治疗上当注重实脾以防其传。故曰:“治未病”。
笔者曾常见到有的病人到医院里通过各项医科仪器检察、化验、都察不出任何疾病的现象,但患者本身又确实感到有病。经我通过“两脉口及两人迎”的诊候,即能发现患者的阴、阳经脉不平衡,经过调治而到达阴、阳平衡之际,其患者即觉得自身的疾病消除。由此,才了解到,现代仪器检察疾病,只能诊断出有形有质肌体内外的器质病变,以及有化验数据的病变,但对一部分因“十二经脉”无形象之机理病变却难以诊断出来。因此,能证明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是诊疗疾病的“本中之本”,而肌体内、外形质的疾患变态乃是“本中之末”。如果遗弃祖国医学中“十二经脉”的本源基理,在辨证论治中就易于导致迷惑。
据现代医学观察人体之内亦有两种相对立的结构,在运行生理形态及病理形态,而在生生化化衍变无息,却不知皆发源于这无形无象之“十二经脉”正负机理的潜能。
我们祖国医学虽具备了这最本源最高深的中医体系理论,但在利用科学化的现代医疗条件上又远远不及西医。例如西医的输液、输血、输氧等,都是西医治疗最优良的疗法,利于急性病及垂危病的救治。但西医治疗慢性疾病在疗效上又远远比不上中医,如长期服用西药。甚至还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因为一些慢性疾病,皆由于脏腑阴阳“十二经脉”在长期偏差不平的运行中、所形成的疾病。按中医治疗,是辨别脏、腑、阴、阳经脉的虚、实之后,才立方用药调治,所施治的原则,是转化脏腑阴阳经脉的运动,使之走向正常,所以恰合纠正患者的病因及病症,故服药虽然长久却少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故认为西医如结合中医理论之阴阳“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机理,来配合药方而治疗,在疗效上应当更为理想。只有将中、值医理结合起来各取其长处、才是全面提高医学发展的方向。因此,“十二经脉”之阴、阳、正。负运动的机理,是导引融合贯通中、西医理的纲领。
这“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能联系中、西医理使之在理性上互不矛盾,所以中医之“十二经脉”的阴阳对立机理是促进中、西医理相互协调的理性之一,实能促使研究中、西医学理论而共同到达最高的医学治疗水平。
二十七、论“十二经脉”与手术治疗
人体的脏腑阴阳经脉,若长期运行失调,就会产生脏腑疾病。有的甚至病情严重,需要手术切除。贫道认为,如利用“十二经脉”的理论长期治疗,部分患者是可以不需手术而病除。
例如在治愈的患者中,有数例因脏、器官病变的患者,病情甚重,都经过大医院确诊需要手术治疗。但经过贫道利用“十二经脉”的机理给与调治而愈。典型病例:
冯××,女,50岁,住公安县红旗大队。
患者右肾部常有轻微疼痛,小便频数,排尿时疼痛增加而尿量较少。经医院检察诊断为:“右肾结核”。患病三年有余,常用中、西医药治疗而病症时轻时重,未能解除病患。后来其病症逐渐加重,又通过沙市市两个人民医院检察诊断、均确诊为“右肾坏死”,皆决定用手术“切除右肾。”
因患者畏惧开刀治疗,经人介绍请我医治。通过阴阳脉象诊断之后,嘱咐患者每天用毛巾浸入70至80度温水内、在拧干水份后热敷右“太溪穴”、右“委中穴”;兼敷疗左、右“足三里穴”。敷疗时需温度适中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如毛巾温度太高可隔衣物外敷,毛巾变凉则重复加温,每次敷疗35至50分钟。并配制一料调正阴阳气血的中成药丸,日服两次以辅佐治疗。
经过六十多天理疗法,患者略见微效;经过半年理疗、患者才觉得肾部疼痛减轻其小便减少次数;理疗到达一年半时间其诸症悉除来告全愈。患者再到医院检察其“右肾”已恢复正常。追访八年病未再发。并能操持家务身体健康。
因此,用“十二经脉”道理治病,是在脏腑阴阳经脉循环的路线上调治疾病,能持久调治,即可将脏、腑阴阳经脉调整而愈,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仅仅对某一症状、或某一局部的病变现象治疗,而是按阴阳运行规律全面性调整。
以上表明:利用脏腑阴阳经脉的整体观点,能持久调治脏腑的“疑难病症”,亦可能避免部分需手术治疗的“脏腑”疾患。贫道深感:当今经过手术切除“脏腑”的病人真是可悲可悯。但特殊的患者若不经过手术治疗即难以生存、故手术不可避免。但有部分患者,如用“十二经脉”的原理就可能治好的、若采用了手术切除治疗,即是给患者们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为通过手术治疗不但使患者受到手术之苦,而且使患者丧失了完整的脏腑阴阳生理功能。
曾见到有些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