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汲水调,敷顶上。
(十一)清胃散 见前第三节。
(十二)逍遥散 治肝气抑郁,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寒热咳嗽,两胁作痛,脐 部胀痛,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柴胡(七分) 白术(蜜水拌蒸) 茯苓 当归(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五分) 甘草(炙) 陈皮(各八分) 薄荷叶(五分) 煨姜(三片)
清水煎服。
(十三)地黄汤 治湿热郁结,经络阻滞。
生地黄 赤芍 天花粉 赤苓 川芎 当归 猪苓 泽泻 甘草 茵陈(各等分)
锉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 治小儿胎黄。
犀角 茵陈 栝蒌根 升麻(煨) 甘草 龙胆草 生地黄 寒水石( 。等分)
清水煎服。
(十五)白术散 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并治霍乱烦渴,虚损气弱,及酒积呕哕。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一两) 干葛(二两)
研为末,每服三钱。
(十六)三黄汤 见前第三节。
(十七)柴胡清肝散 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憎寒发热,寒热往来,耳 衄,头疮,鬓疽,发胁,阴纵,妇人阴痒等证。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分) 栀子(炒黑) 川芎(各五分) 连翘 桔梗(各四分)
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汤 治伤寒恶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而数,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热,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咳,凡属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之宜和解者。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 半夏 大枣 (十九)立效散 外用。治鬓疮,耳疮,疮疥。
定粉(即粉锡) 松香 黄柏 黄连 枯矾(各一两)
研为细末,用清油调搽。
(二十)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见前第五节。
(二十一)解毒散 治痈疮初起。
犀角屑 川升麻 朴硝 赤芍 木通(各一两) 石膏(二两) 玄参 麦冬(去心) 生甘草(各五钱)
每服四钱,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治思虑 过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涸,咽干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生地黄 人参 茯苓 远志 石菖蒲 玄参 柏子仁 桔梗 天门冬 丹参 酸枣仁 甘草 麦门冬 百 部杜仲 茯神 当归 五味子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
(二十三)备急丸 治中恶客忤,鬼击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胀满气急,卒死暴厥,以及 寒气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满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钱) 干姜(生泡去皮,二钱) 川大黄(湿纸 裹煨,三钱)
先以大黄、干姜捣为细末,入巴豆霜,合捣千杵,和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 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 治心经虚热,睡中惊悸,夜啼。
人参 酸枣仁(炒) 茯神 半夏(各一钱) 当归(酒洗) 橘红 赤 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研为末,姜汁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 治小儿客忤,经犯鬼物粗恶暴气,吐下青黄赤白者。
降真香(锉) 白胶香 沉香 虎头骨(微炒) 鬼臼(去毛) 草龙胆 人参 白茯苓(各五钱)
捣罗为细末,加水磨雄黄(飞)五钱,麝香一钱,拌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汤 化下。又另丸如弹子大,用绿绢袋盛贮,佩儿衣带上,或于卧室常烧之,以辟邪恶之气。
(二十六)百解散 治胎惊丹毒之火毒攻里者。
干葛(二两五钱) 升麻 赤芍(各二两) 生甘草(一两五钱) 黄芩(一两)
麻黄(七钱五分) 肉桂(二钱五分)
研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二十七)苏合香丸 见前第四节。
(二十八)琥珀抱龙丸 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 欲出,发搐,常服祛风,化痰,镇心,解热,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 天竺黄 檀香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五钱) 生甘草(三两)
枳壳 枳实(各一两) 朱砂(飞净,五两) 山药(一斤) 胆南星(一两) 金箔(一百片)
遵古法为丸如芡实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气,每服一二丸,葱汤或薄荷汤化下。
<目录>第四章·痧痘论治<篇名>第一节·痧疹概要属性:\x一、痧疹起源\x 痧子越人称为 ,北人谓之疹子,秦晋之间曰糠疮,南人俗语曰麸疮,闽粤之间皆号麻,盖一病而俱数 名也。近今吴人于小儿出 ,皆称痧子,成人出 ,则号疹子,其实人不论长幼,凡初次发出者皆痧子也,其 后复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