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儿科要略-第63页

)平胃散 见第六章第三节。
(十三)小柴胡汤 见第三章第七节。
(十四)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五)补中益气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十六)三阴疟疾膏 外用。治三阴疟疾,寒热不止。
麝香(一分五厘) 冰片(一钱) 附子(生漂晒干,二钱) 白胡椒 肉桂(各钱半) 公丁香(一钱)
研为极细末,用膏药一张,上药末一分,于发日五更空腹未发之时,烘热贴于脐上,手揉百转,
睡去片时,方可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蛋、面、菱、芋、鱼腥发物。
(十七)八珍汤 调和荣卫,滋养血气,治阴虚内热,脾胃亏损,肌肉消瘦。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加生姜、大枣。
(十八)人参养荣汤 升阳,滋阴。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发黄,或溃疡气血 亏弱,寒热不退,肢体瘦倦,面黄,食少气短,疮口不敛,及病后咳嗽自汗,潮 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下利等证。
人参 陈皮 黄 (炙) 桂心 当归(酒拌)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芍(酒洗,一钱五分)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五厘) 远志(五分)
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十九)疟母丸 治疟痞结于左胁硬痛者。
鳖甲(醋炙,三两) 青皮(炒) 桃仁(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三 棱(醋煮) 蓬莪术(醋煮) 海珠粉(醋煮。各五钱) 香附(醋煮,二两) 红花(三钱)
共研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二十)鳖甲煎丸 治疟母。
鳖甲(炙,一两二钱) 鼠妇(熬) 黄芩(各三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韦(去毛) 浓朴 紫葳 半夏 阿胶 芍药 丹皮 虫(熬。各五分) 葶苈(炒) 人参(各一分) 乌扇(烧) 瞿麦 蜂 窠(炙,各四分) 赤硝(一钱二分) 桃仁(二分)
如法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一日三次,忌食生、冷、鸡蛋、豆、麦等物。
(二十一)金鸡纳霜 治一切疟疾,久疟不止,及三阴疟疾。
<目录>第八章·疟痢论治<篇名>第三节·痢疾述要属性:甲、概况 痢疾亦称滞下,以大便下粘液之物,里急后重,滞而不畅 也。下赤色者,谓之赤痢,下白色者,谓之白痢,赤白兼下者,谓之赤白痢。通常下痢,大都赤白兼有,下 纯白或纯赤者则较少也。痢疾之轻者,粪中杂痢,次数不多,滞急之状,亦不甚剧;痢疾之重者,纯痢无粪,
日夜临圊常数十百次,欲下则滞痛甚剧而终于所下无几。又痢疾之轻者,常发于秋初,痢疾之重者,多 发于秋深,然痢疾之重轻,犹未可全恃乎此以为断也。痢疾之出入,恒在发热之甚否,其有初起发热而入后渐 减渐无者。纵腹痛滞下,次数极多,证状虽剧,必有可愈之道。若身热渐发渐高,旋退而又增,纵腹痛尚缓,
次数尚少,证状虽差,必有危险之虞,此昔人所以有热不休死不治之说也。又痢疾之不能饮食者谓 之噤口痢,亦属重证,偏实者为肠胃灼热所致,偏虚者为津液枯涸所致。久痢不止而不食者,常为不治。痢 之时止时作者谓之休息痢,虽非危证,然常经年累月而不愈,多由初起失于通利,致湿热之邪留舍不去所致,
若不谨慎调摄,恐其永成痼疾,皆不可以不慎也。痢疾之起源,虽由时令之偏,口腹感染所致,然必肠 中传化失职,湿热内伏先为其因,以致时邪乘之,津液受伤,遂变化为痢,成此奔迫下注之状。所以腹痛滞 下者,以湿邪胶结,气不足以引之外达,气欲行而难行故痛,湿欲去而又留故滞也。大抵湿热之邪伤其气分 者,则腐化而为白痢,湿热之邪伤其血分者,则下溃而为赤痢,气血俱伤者,赤白皆齐下。然肠中迂回细 小之地,病则气血未有不并伤者,故患痢者亦以赤白兼下为多。休息痢疾,则以瘀热留伏于膜油隐匿之地 ,蒸腐日久,不复能分赤白,故多见似冻之浊物,泄下后则外结灰色之衣而已。此外有肠中发赤发肿,以致 溃烂脓血者,谓之脓血痢,亦有仅见纯血者,谓之纯血痢。然脓与血不必仅见于痢疾,如肠痈、肠风及泄 泻等证中,亦多有之,固不可混统指为痢疾,以致临证贻误也。
乙、治法 痢疾初起,概忌止涩而宜通利。盖痢为肠腑之病,湿热之 邪,非通利不能引之外出也。惟通利之法,约有数端,热重者通之以苦降,湿重者通之以分利,滞甚者通之以 攻下,而初起尚有粪便未尽化痢者,则宜以消食行滞之法为之治,更不必先用苦降也。至于痢疾经久,确为滑 脱不禁,无滞下急痛之实象而有肠腹 痛之虚象者,乃可以言止涩。故通因通用之法,治痢之新病而实 者也,塞因塞用之法,治痢之久病而虚者也。治赤痢宜和血,治白痢宜调气,赤白痢下,和血调气。通治方 有芍药汤,赤白皆治,气血并顾,为痢疾初起之主方。惟痢疾初起,尚在似痢非痢之间者,可用神曲、焦 楂肉、焦麦芽、槟榔、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