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儿科要略-第64页

枳壳之类以消食行滞,不必作痢治,而胃气一醒,腑气一通,痢疾竟有消灭 于无形者。若滞下甚急,身热亦壮,来势颇盛者,则不能不专作痢治矣。凡痢之热重积多,滞下不畅者宜木 香槟榔丸;痢之湿与热俱重,须祛湿行滞并行者,宜枳术导滞丸;痢之热甚渴甚后重滞下者,宜白头翁汤;
白痢之偏于热者,宜芍药汤加杏仁、桔梗;偏于湿者宜胃苓汤加木香、砂仁;偏于虚寒者宜二陈汤加炮 姜、焦术、浓朴、木香、砂仁;日久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者,宜附子理中汤;气虚滑脱不禁者,
宜用人参、黄 以补气,御米壳以固肠;由白痢而变赤白者宜戊已丸;赤痢之偏于热者,宜白头翁汤加黄 芩炭、槐花炭;偏于湿者,宜苍术地榆汤;偏于虚寒,服凉药而下愈甚者,宜四君子汤加木香、肉豆蔻、炮 姜炭、地榆炭;赤痢久而不止,虚而欲脱者,宜八珍汤加黄 、升麻之类;手足厥冷,脉渐微细者,宜附子 理中汤;休息痢疾,通治方宜驻车丸;气虚者加补中益气汤;单方用龙眼肉一枚包苦参子七粒,日日吞之,
颇为有效。凡休息痢之积滞未清者,宜香连丸加白术、枳实等以消其滞,积滞已清者,宜人参黄 加椿根白 皮、御米壳之类以塞其脱。由下痢而转下脓血者,宜阿胶梅连丸、黄连阿胶汤;虚者宜纯阳真人养脏汤;
纯血痢之稠浓鲜红而多者属热,宜用黄连、槐角、淡芩、白芍、生地、犀角之类;稀 淡色瘀而少者属寒,宜黄土汤。至时时便血,随感随发,血清而色鲜,下则四射如溅者,是为肠风便血;
下脓血而腹皮肿胀,按之则痛转侧不便者,是为肠痈。此均非痢疾而有似于痢,临证时不可不细辨之。总之 治痢之大要∶一曰初起忌温补而宜通利,盖通利则肠中胶结之邪热可去,而温补则使热愈盛使气愈滞,必至 变坏;二曰宜通利而不宜急下,盖邪热胶结,类乎沟渠之壅塞,惟宜磨凿疏通,庶可逐渐打开,若急下则徒 损胃气,无济于事也;三曰不可妄用发表,盖痢疾邪在于肠,非发表所能开泄,即有身寒发热者,乃内毒熏 蒸,自内达外,固非表邪使然也;四曰不可过于分利,盖分利乃止泻之法而非治痢之道,过于分利,湿邪虽 去而津液受伤,必致缠绵不已也。至于小儿患痢,尤多过贪口腹,及恣食瓜果生冷,积滞不行而致,若用止 涩之法,最足贻误大事。此皆不可不知者也。
\x附方\x (一)芍药汤 治痢下脓血,及后重窘痛。
白芍(炒,二两) 当归尾 黄连(炒) 黄芩(炒。各五钱) 槟榔 木香 甘草(炙。各三钱) 每服五钱,清水煎服。
(二)木香槟榔丸 治一切滞气,心胸腹胁痞满,二便涩滞。
木香 槟壳 枳壳(麸炒) 青皮 陈皮 蓬莪术(煨切) 黄连(同吴 茱萸炒。各一两) 黄柏(酒炒) 香附(醋炒) 大黄(酒蒸。各三两) 牵牛头末(四两)
研为细末,朴硝泡水和丸,如豌豆大。
(三)枳术导滞丸 治脾胃困于湿热,不得运化,胸闷腹痛,积滞泄泻。
枳实(五钱) 白术(土炒) 黄芩(酒炒) 茯苓 黄连(姜汁炒。各三钱) 泽 泻(二钱) 神曲(五钱) 大黄(一两)
共研细末为丸。
(四)白头翁汤 治厥阴热利,下重及下利,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五)胃苓汤 见第七章第三节。
(六)二陈汤 见第六章第三节。
(七)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八)戊己丸 治脾胃受湿,下痢赤白,腹痛,米谷不化。
川黄连 吴茱萸 白芍药(各等分)
研末和丸。
(九)苍术地榆汤 治脾经受湿下血。
苍术 地榆 (十)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一)八珍汤 见本章第二节。
(十二)驻车丸 治阴虚发热,下利脓血,及休息痢。
阿胶(捣碎,蛤粉炒成珠为末,以醋熬成膏,十五两) 黄连(一斤十四两) 当归(十五两) 干姜(十两)
研为末,捣筛,醋煮阿胶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余丸。
(十三)补中益气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十四)香连丸 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五)阿胶梅连丸 治阴虚下痢,至夜发热。
阿胶 黄连(各三两) 乌梅肉 黄柏(炒黑) 赤芍 当归(炒) 赤苓(各一两五钱) 干姜(一两)
研为细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余丸。
(十六)黄连阿胶汤 治久痢不止。
黄连(炒) 阿胶(炒) 党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干姜(炒) 甘草(灸。
各五分) 木香(七分) 乌梅(三个)
加生姜、大枣,清水煎,食前服。
(十七)纯阳真人养脏汤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便脓 血,或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 痛,及脱肛坠下,酒毒湿毒便血。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木香(各一两六钱) 甘草 肉桂(各八 钱) 肉豆蔻(五钱) 御米壳(三两六钱) 诃子肉(一两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