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幼男女,
于春夏宜发汗。又脉浮大宜发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千金》论曰∶夫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
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圣惠》论∶凡婴孩伤寒,不可以燥药发汗也。发汗,则孩子一向躁极于脏腑,热极伤于心气,多厥不可治 也。若以性寒汤药,阳受于冷,冷热相击,孩子一向惊叫不睡,热冲于脑,头缝开张,皮肉筋脉急胀,不可治 也。若以性热汤药饵之,乃助于阳也。阳极则阴必争也。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热或冷,多狂癫惊 ,即不可 治也。
茅先生∶小儿有伤寒候。身微热,KT 吐乳,鼻塞,咳嗽。此候因抱儿子当风处,吹着背俞至此。所治者,
当日下天麻散二服(方见本门中),朱砂膏二服(方见惊积门中)。其患即愈,不得误动脏腑。
茅先生∶伤寒变蒸,夹惊夹食,中风,所中伤寒各说有一。因根据根源各别下药,有殊如调理。上件伤寒 传变,吐不可止,大小便不通,大渴,耳内脓出,身上生斑点赤,心狂,眼视,鼻口干燥,死候不治。
汉东王先生《家宝》伤寒病证∶婴孩小儿单伤寒者,浑身壮热,鼻流清涕,身上寒毛起,咳嗽欲喘,宜用 解伤寒红绵散三、二服,间调胃气,进乳食观音散三、二服。如有余热未退,睡里多惊,须进七宝轻青丹三、二 服,(红绵散、轻青丹方并见本门中。)再服调胃气观音散三、二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伤寒可医者七。
鼻内清水是伤寒。鼻者是肺之外应。伤寒,故外风吹着身,皮毛及发皆主于肺,故令外涕流出清水,身寒 毛立,后则身热躁叫,口干,耳冷,汗出,是伤寒。伤寒者,是邪气伤其正气,正气软弱,则不能主于身,被邪 气攻出,故为汗。汗出多则令面黄无力,后若不止,则体虚生风,宜补实之。
鼻塞是伤寒。伤寒是外邪伤肺,所受则正在肺,邪气伤正气则滞,荣卫不通,故乃鼻塞。是发汗后更与通 关药耳。
面赤是伤寒。伤寒是伤气及邪气入腹。其肺当旺,不肯受邪。肺者受患,其初传心则心气虚,故令面赤则 口干,夜间不卧,阴阳相克,日中可解,则凉药服之。
吐白水是伤寒。何以吐白水?其伤寒受在于胃,其胃气为邪所伤,胃弱则吐白水。若吐食则入脾,瘥后须 变身黄。脾胃俱象土,故色黄,宜早暖脾胃耳。
两眼黄赤是伤寒。伤寒是先受在脾,在其色黄。次传在肝,主眼,故邪伤于肝,故共脾邪入之,故令眼黄 赤,宜以洗肝后发汗耳。
小便黄赤是伤寒。伤寒者,寒气伤肺,肺虚故不受,于心,心实传腑。心以小肠为腑,受邪则滞荣气,则 赤,后则尿如血。通小便后取之。
不可医者六∶ 伤寒面黑者不治。伤寒气伤皮肤,本入肺,肺传肾。肾主水,水属北方,其色黑。复传心,心属火。其水 大能克火,故令面黑,不治。
伤寒大小肠痛不治。其伤寒受在肺,肺以大肠为腑,脏不能受,倒传出一脏,不再传入心,则火克金;心 将小肠为腑,故大小便痛耳。
伤寒忽作邪声不治。此是伤寒,邪气伤肺。肺主声,肺被邪伤,绝则声出不回。如便作邪声,是肺绝也。
伤寒叫声不出不治。此是伤寒入肾失解,肾气绝,不能作声,即死耳。
伤寒粪黑不治。何以泻黑血粪?其伤寒邪伤肺,肺绝不能行血。其血黑色,从大肠中下,如死鹅鸭一般,
即死。如大便无赤黑不妨,却是热盛,宜与凉药耳。
伤寒爪黑不治。爪黑者,伤寒传肝,其邪胜,正气绝。肝主筋及主诸爪甲,肝绝则不能荣于爪,故为死之 形也。
上件,其伤寒皆是邪气伤于脏腑,滞其血气则寒热,血脉乱,不能饮食。其头痛面赤者,则是阳毒。其面 青不语、多哭、身寒,是为阴毒。凡伤寒,三日前宜汗,三日后宜转。又云∶阴毒宜回阳,(先与热药,后方汗。)阳毒 宜解。(先与凉药,后与汗之。)取转亦此说,三日前汗,三日后转,此大略之言耳。(有初得便宜转者,有得之三、两日 后宜汗者,不可拘此。)
《婴童宝鉴》∶小儿伤寒为客风伤于腠理,攻于皮肤,故身热、头痛、不食、气多呕逆、惊啼、面赤而喘。
《活人书》序∶小儿伤寒与大人治法一般,但分剂小、药性差凉耳。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
(方与钱乙同,见本门中。)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主之。(方见疮疹门中。)头额身体温热,大便黄赤,腹中 有热,四顺散、(方与葛氏同,见温壮门中。)连翘饮、三黄丸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 丸 主之。(三方见本门中。)小儿无异疾,唯饮食过度,不能自节,心腹胀满,身热头痛,此双丸悉治之。小儿身体潮热,
头目碎痛,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洗心散、(方见伤寒大小便不通门。)调胃承气汤主之。(方见伤寒 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