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 甘草(炙。各半两) 朱砂(一钱) 硼砂 寒水石(各一分) 脑麝(随意入)上件为末,炼蜜为膏○许大。每服一丸,麦门冬熟水化下。
《良方》解暴热、化涎、凉膈、清头目。
龙胆丸草龙胆 白矾(烧沸定。各四两) 天南星 半夏(各二两半,水浸,切作片,用浆水、雪水中拌,同煮三五沸,焙干取。各秤二两)上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腊茶清下,食后临卧。面糊须极稀,如浓浆可也。应痰壅膈热、头目昏重,服之顿清。岭南瘴毒,才觉意思昏闷,速服便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凡上壅热涎诸证,悉可服。小儿尤食。
《张氏家传》龙脑饮 治小儿上膈壅热,目赤多泪方。
川郁金(半两,炮) 牙硝(一两,别研) 肉桂(生) 甘草(炙) 白蒺藜(炒,去皮。各一分)上件五味为末。用薄荷蜜水调下半钱或一字。量儿大小加减,食后临卧,日进三、二服。
《庄氏家传》初夏上焦壅热方。
钩藤 紫河车 白芍药(等分)上为粗末。每一钱,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冷服夜卧。
《庄氏家传》老张万回小儿方,洗心经,退膈热。
牛黄散子牛黄(一分) 胡黄连(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甘草(炙) 犀角(末。各半两)上为末。每服半钱、一字,薄荷温水调下。
《庄氏家传》小儿镇心凉膈。
朱砂膏方朱砂 甘草(各半钱) 龙脑(半分) 人参(一分)上件捣为末,滴水为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汤或竹叶汤调下。
《王氏手集》生金散 治膈热方。
寒水石(半两,生) 甘草(二两,炙) 郁金(三分) 干山药(一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生姜薄荷汤化下,食后。
《朱氏家传》凉心脏,治膈热方。
草龙胆 甘草(炙) 铅白霜 白矾 白药子(各等分)上件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
《朱氏家传》治小儿心肺壅热,唇口涩,面赤口干,惊热,大小便不利。
四时饮子山栀子仁 甘草(炙) 芍药 大黄(煨。各等分)上件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澄清,温服,作二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天竺黄散 治小儿上焦热,烦躁方。
天竺黄 甘草(炙) 朱砂(研) 雄黄(研) 白附子 全蝎 轻粉 郁金(皂角水煮,焙干。各一分) 牙硝(半两) 脑麝(各少许)上为末。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蜜丸亦得。
卷第十九
胃热第三(脾热附)《巢氏病源》小儿胃中有热候:小儿血气俱盛者,则脏腑皆实,故胃中生热。其状大便则黄,四肢温壮,翕然体热。
钱乙论: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方见本门。)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胡黄连丸方见病后虚羸门中。)大病未已,用药弄舌者凶。
《婴童宝鉴》小儿胃热歌:胃热皆因气血强,四肢温壮小便黄,表里热时烦躁甚,渴多身体恰如汤。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心腹烦闷,不欲乳食。
麦门冬散方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 黄芩 茅根(锉)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 芦根(二分,锉) 犀角(屑,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烦闷,不欲乳食,身体黄,多渴。
栝蒌散方栝蒌 芦根(锉) 柴胡(去苗) 黄芩(各三分) 川大黄(炒) 甘草(炙) 川芒硝 麦门冬(去心,焙) 石膏(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烦闷不食。
芦根散方芦根(锉) 茅根 赤茯苓 黄芩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日渐肌瘦。
栀子仁散方栀子仁 甘草(炙) 黄连(去须) 黄芩(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又方甘草(炙微赤,锉) 川大黄(锉,微炒。各半两) 栝蒌根(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小儿胃中热,便利赤黄而难,或四、五日乃便利,此为胃中热故也。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炙) 栝蒌(二两) 枣(二个)上以酒、水各一升,煮一升。服一鸡子许,日进三服。
钱乙论泻黄散 又名泻脾散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去芦,切,焙,四两)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南方多以寒水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