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京师相反,乃大误也。盖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而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方书中寒水石则火 用之,石膏则坚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汤用石膏,则能解肌热,破痰,治头痛,若用寒水石则误矣。又有一等坚白全类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说者,孝忠尝相与同就京师大药肆中,买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种,又同诣惠民和剂局,及访诸国医询证之,皆合此说,乃信服。孝忠顷编《保生信效方》已为辨论,恐小儿尤不可误,故复见于此。
钱乙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哕涎嗽及转过度者。
藿香(一分,用叶) 半夏(曲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焙干秤) 石膏(各半两)上同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活人书》甘露饮子 治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 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去瓤) 黄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陈 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聚宝方》四倍散 治小儿胃热,咽喉不利,发歇如疟、喘。
真珠(末,四钱) 生犀(末,二钱) 香附子(一钱) 龙脑(半钱)上四味为细末。一服一字,煎桃仁汤调下。乳母忌生冷。
《孔氏家传》治小儿脏腑不调,脾胃有热。大便黄色。
灯心(一把) 扁竹(一钱) 槐花(一钱) 甘草(炙,二钱)上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冷细服。
卷第十九
风热第四《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细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圣惠》论:夫小儿心肺壅滞,内有积热。因母解脱,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壮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故曰风热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发热,烦叫不时,面青,谓之风热。
钱乙论急欲乳不能食云:犹客风热传于脐腹,流入心脾经,即舌浓唇燥,口不能吮乳,当凉心脾。
《颅囟经》治孩儿风热。
侧柏散方侧柏 郁金 天麻(酒浸一宿) 干蝎 天南星 地黄(去土) 子芩 大黄(以上各半两)上为散。治风及惊,暖酒下,退热,每夜熟水下半钱。
《元和纪用经》蜀脂饮 主小儿百病。服之消风凉肌,解热止烦,不生疮疖; 除寒热痰涎,赤目咽痛,血痢渴躁。
长肌肉,利心肺,有补身体。有疮脓溃亦肿,悉能疗之。
蜀脂(炙黄 也,一味末之。黄 生陇西即阳者,火焦色黄白,甘美,生白水者冷补,性陇西省最好,皮赤色,专主消疮磨肿。出原宁宜洲者亦佳,折之若绵不断者为上等也) 甘草(四分之一)上为末,方寸匕,水一升,煎三分,减一分、三服。温凉通性,大小以岁加减之。一方每服水五合,二说不同。今以药末随病、随岁揆度而准之。《经》以四味饮、黑散丸、至圣散、五加皮治,不能行麝香丸。此蜀脂饮七方,谓之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一方名保子七圣至宝方,专为一书者,此方是也。
《圣惠》治小儿风热,心膈烦闷,身体壮热,嗜睡多渴。
羚羊角散方羚羊角(屑)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 白藓皮 川升麻 茯神 人参(去芦头) 黄(锉。各半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更煎一两沸,分为二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心肺风热壅滞,胸膈不利。
白藓皮散方白藓皮 犀角(屑) 黄芩 知母 防风 沙参 人参(三味去芦头。以上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肝肺风壅,致心膈不利,痰嗽。
大麻仁散方大麻仁 犀角(屑) 百合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以上各半两) 槟榔(一分) 牛黄龙脑(各细研,一钱)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煎生姜甘草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风热,心神烦躁,少得睡。
牛黄丸方牛黄(一钱,细研) 朱砂(细研,水飞过) 犀角(屑) 川升麻(各半两) 人参 防风(各去芦头) 麦门冬(去心,焙) 黄芩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散,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煎竹叶汤研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风热,心神惊悸,卧不眠安。
真珠丸方真珠(末) 龙胆 防风(各去芦头) 羌活 钩藤 川升麻 天竺黄 牛黄(二味细研。
各一分) 茯神 人参(去芦头) 羚羊角(屑) 犀角(屑。各半两) 铅霜 脑、麝(并细研,一钱)上件药捣,罗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