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343页

蓖麻子(三十个)上各取肉,同研。每用一钱许,津唾调贴,急抱揩项上,令热贴之。
《吉氏家传》贴头起项膏 治小儿疳热胆冷,头项软倒方。
川乌(末) 肉桂(末) 芸苔子 天南星 蓖麻子(各一钱) 黄丹(炒,一钱匕)上大蒜一颗,煨熟去皮,乳钵内研和药细。每用一钱,入米醋和匀,贴项上一日许。
《吉氏家传》野狼毒丸 治小儿胆热肝风,天柱倒折,宜服此药。更用前起头贴项药。
野狼毒(酒浸,焙) 白附子 大附子(炙) 天麻 防风 羌活(以上各一分) 朱砂 地龙(去土。各一钱) 麝香(一分)上为细末,法酒煮糊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用黑豆薄荷汤,入酒一滴吞下。
《形证论》他病天柱骨倒歌:天柱才倒非心脾,吐泻失调至 羸。大患伤寒无汗脉(《凤髓》:却被伤寒无浮脉),定因妙药疗他迟。无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辩四肢肥。身软难堪头似石,面红唇赤脸如绯。此病多因伤肾热(《凤髓》胆热),后来因(作伏) 热病(作又)相随。肝受热风天柱倒,但将凉药与维持。贴须性热筋方缓,立见温和请莫疑。吐泻项软唯调气,伤寒柱倒不须医。
《石壁经》云:或伤寒,或吐或泻,乘虚邪毒透入肝脉,热邪所浸,致筋软长,或手足软,或项颈软,须凉膈。若吐泻,先调胃气,贴项,并服凉肝胆药,勿太热,亦恐过冷。
汉东王先生金灵散直白僵蚕去丝炒,末,薄荷酒调服一钱,日三,更须生筋散贴。
《形证论》贴项药。
川乌头 白芷 地龙 五灵脂 赤小豆等分,末,姜汁,酒调贴项上,更服竹茹散竹茹散菊花(三钱) 黄芩 人参(各一钱) 大黄(半两) 甘草(一钱)末,竹叶汤下。
《玉诀》贴项药。
草乌头、赤小豆等分。末,姜汁调,摊帛上贴,经宿项立起。
卷第二十六
疳气灌入阴第十五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小儿疳气灌入阴,黄亮色。
乌金膏方通草 黄皮 大黄(各一分,烧)上各烧存性为末。每用一钱, 猪胆调成膏,于阴上涂。如未退,煎蛇床子汤洗,后再调涂之。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卷第二十七
吐逆第一《巢氏病源》小儿呕吐逆候: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 遽以乳饮之,其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胸膈则胸满气急,令儿呕逆变吐。又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捏除之,仍以饮儿,冷入儿腹,与胃气相逆,则腹胀痛,气息喘急,亦令呕吐。又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搏血气则热,入于胃则腹胀痛而呕逆吐也。凡如此风冷变坏之乳,非直令呕吐,胃虚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吐奶说:小儿吐奶有数般,或者风疾所致,则其吐不可安也。吐奶更夹痰,才吐却即风生。若止吐后,其风无止处,更入外风则潮,热闭胃管,后变惊风。胃主四肢,被痰涎闭却即搐;心主神,被外邪所干即惊;神不定,故变惊风也。故止住吐即惊风发,手足搐搦,口眼翻张,头项强举。虽多服名药,亦不能救疗耳。
小儿吐奶,鼻青,客风伤肺。客风者,则是外风也。鼻青是肺之外应也。夜间烦躁者,是肺气逆而为之也。
身上发热者,肺主身之皮毛,外邪所伤,故乃发热。宜下伤寒药,后平胃气耳。
小儿吐奶,唇黑多哭是伤脾, 夹痰也。唇是脾之外应,被食所伤故黑。其夹痰者,脾能生涎,故痰冲胃而吐奶食。
小儿吐奶身热,其奶成片子者,是胃有热,积久即生风也。其人必四肢生疮,多渴面黄是也。
小儿吐奶不化,夹清水是胃冷。其人必面青唇白是也,宜暖胃止之。
小儿吐奶,早晚发热则是惊,吐而不睡是也,宜与调惊。
汉东王先生《家宝》:乳食不化,腹急气逆病证,须进塌气丸二、三服下却胸膈(方见本门),却进观音散二、三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但生胃气药皆可以意与之。又乳母不忌口,吃生冷物,冷气入乳则乳变坏。又不捏除之,仍以此乳与儿吃,冷乳入腹与胃相逆,则腹胀、气急肚痛,或变为泻,亦根据前项药调理。如不退却,用羌活膏治之(方见本门。)钱乙: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
《惠眼观证》:凡生下无故吐乳,此因乳母冷热不调,啼中喂乳,致令胸膈气逆,旧乳不化,所以多吐。吐下奶瓣或带酸气,谓之奶积。急以牛黄丸疗之,(方见风热门中)。仍服匀气平胃汤药。若脾胃虚滑,吃食多吐,只以平胃丸(方见哕逆门中)夹芦荟丸服之。(方未见。)若至正、二月间,方以 汤丸利之。(方见急慢惊风门中)。
《小方脉》论小儿热盛,患急热而吐,更下热药,脾胃热而胃口闭,所以吐伤,水谷不通。凡下汤药、乳食只伏在管,胃口不开;脾伏,乳食上下不动。若下取药,胃口不开,只在胸膈不上不下,乃是结肠翻吐候也。
歌曰:得患初因是热伤,热极吐逆也寻常。医人不会看形候,又服热药怎生当。至今胃开并肠结,莫服冷药不须凉。若还更取儿当死,先须闭胃后通肠。
《婴童宝鉴》小儿呕逆歌:风冷吹双乳,乳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