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9-幼幼集成-第61页

于中,
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斯庶几矣。若以消伐克削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
治肿当分上下,经曰∶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下而起者,皆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参苏饮 合五皮汤。肿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泛,或因于脾气受湿,宜渗利之。故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 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
一身尽肿者,或胎禀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当与末 条参考。
凡小儿之肿在表者,头痛身热,此风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黄、葛根、苏叶、杏仁以发之。若 身无热,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气化,小便利而肿消矣。
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阴水肿,身不热,口不 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调,平胃散加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肿证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 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可治。
若小儿元气本虚,复遇大病之后,而浑身浮肿,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滑泄,不思饮食。此阴寒 之极,脾胃将绝,治肿之方俱不可用,惟以四君子汤加青化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 者但见其肿,不知元气之竭绝,而犹消导利水,复以舟车、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夺之者。此杀人之事,
慎之戒之!
<目录>卷四\肿满证治<篇名>入方属性:\x参苏饮\x 方见卷三咳嗽门。
\x五皮汤\x 方见卷二伤湿门。
\x五苓散\x 方见卷二伤暑门。
\x胃苓丸\x 方见卷二伤湿门。
\x加味胃苓丸\x 即胃苓丸本方加后药。
头面肿初起,略加麻黄;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黄赤加木通;身肿加五加皮;腹胀加砂仁、白蔻、丁香、
枳壳;脚冷不温加附子、上青桂、防己。
\x平胃散\x 方见卷三疟疾门。
\x加味四君子汤\x 治脾败胃伤,阴寒作肿,多服自消。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上青桂(八分) 黑炮姜(一钱) 西砂仁(一钱)
白豆蔻(一钱) 公丁香(三分) 炙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水煎,半饥温服,以愈为度。
<目录>卷四\肿满证治<篇名>水肿简便方属性:凡小儿患肿,切须忌盐,盐助水邪,服之愈甚,必待肿消之后,以盐 过,少少用 之。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难治,用红饭豆五升,水煮极熟,取汤四五升,温浸两膝之下,冷则重暖;若已入腹,
以红豆煮汤,日日服之亦消,盖红豆之功,专于行湿利小便故也。
治脚肿,掘杉木根切断,而内色红者为油杉,方可用,若切开白色者,不堪。以红根切碎,煎浓汤,将肿脚 先熏后洗,一二次自消。又方,以红糟一大碗,加入生姜、生葱,三味同煎汤,先熏后洗。
又治头面手足俱肿,用苦葶苈一两,隔纸炒熟,研细末,以大红枣蒸过,去复选肉,和前末,杵匀为丸,如 小豆大,每服七粒,白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则小便多,肿自消也。忌咸酸生冷。
伤寒伤湿肿,以羌活切片,莱菔子二味等分,同炒香取起,拣去莱菔不用,只以羌活为末。每服一钱,初 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效。
肿证气喘,男妇大小,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药,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医者至 此束手。盖中下二焦气不升降,为阴寒痞隔,水遂凝而不通。用熟附子三钱、生姜二钱、沉香三分,同煎浓汤,
冷服;大人附子一两、生姜六钱、沉香磨浓汁,以附姜汤对服。不拘服数,以愈为度。
身面浮肿,坐卧不得,取向东桑枝烧灰淋汁,煮红豆数升,每饥即食之,不得别饮汤水。
水肿本于脾虚不能制水,水积妄行而为肿,当以参、术补脾为主,使脾气实,则能健运而水自行,切不可下。
<目录>卷四<篇名>胀满证治属性:经曰∶足太阴虚则鼓胀。又曰∶胃中寒则胀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
夫胀满者,腹胀气满也。由于脾肺气虚,不能健运,所以作胀也。有虚胀、实胀、热 胀、寒胀。大抵虚胀、冷胀,十之七八;实胀、热胀,十之二三。盖实热之证,人所易见,或因伤食,或因伤 寒入里,所以易知而易治;虚冷之证,由中气虚衰,脾气不化而胀,所以难见而难医。若以虚冷之胀,而误 以为实热之胀治之,其变不可胜言矣。
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服药攻下太过,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浓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 附、桂。
实胀者,腹中原有食积,或饮食过饱,固结于中。外证则胃口、胸前高胀,身热口渴,倦卧不语,腹痛微 喘,目闭不开,俨然虚极之象。小儿此证最多而难识。昧者不为详审,见其四肢不举,目闭不开,误以为慢惊,
而用宁神导痰之药,千中千死,无一活者。不知大实有羸状,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