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9-幼幼集成-第6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成三仙丹同 服。
热胀者,或伤寒热邪入里,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浑身壮热,面赤烦躁,集成沆瀣丹。
寒胀者,由中气素寒,冷滞郁结,无身热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气喘腹胀。先以塌气丸消之,后以异功 散调其脾胃。
凡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荆防败毒散升散之,重则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疮出胀消 者吉,疮不出者凶。
经谓脏寒生胀满。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因脾湿有余,无阳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育 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生长也。凡此宜以辛热之药运用之,可也。
经谓下之则胀已,此以湿热饮食有余,脾胃素实,形体气质壮实者言之也。若脾虚内寒,而气不能运精微以 成胀者,只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辛热以行壅滞之气,庶使脾土健旺,胀满营运,斯可愈矣。此经之所谓“塞 因塞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暂快一 时,则真气愈伤,胀满愈甚,去死不远矣。
诸家治胀治肿,但知行气利水,克削并行,辄用猛剂下之。此速死之道。不知脾气虚极,而肿而胀,愈下 愈虚,惟劫目前之快,而阴损真元,祸不旋踵,后贤幸加意焉。
【目录】卷四\胀满证治【篇名】入方属性:
浓朴温中汤
治胃寒心腹胀。

紫浓朴(一钱五分) 真广皮(一钱) 黑姜炭(一钱) 白云苓(一钱) 草蔻仁(五分) 南木香(五分)
炙甘草(五分)
虚兼寒者,加熟附子五分、青化桂五分。生姜三片。

塌气丸
治寒气郁结,肚腹虚胀。

胡椒仁(一两) 全蝎尾(五钱,拣去钩子,洗净,炒干)
上以胡椒略去皮,取净一两,炒过,和蝎尾研末,面糊丸极小。每服一二钱,陈皮汤送下。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二胎疾门。


集成三仙丹
方见卷二类搐门。


异功散
方见卷二伤食门。


荆防败毒散
治疮疥毒瓦斯内陷,肚腹作肿。

荆芥穗 北防风 净连翘 陈枳壳 绿升麻 南薄荷 川羌活 川独活 粉干葛 川木通 金银花 片黄芩 正川芎 黑栀仁 炙甘草(以上每味各一钱)
上身肿,加葱三茎;下体肿,加灯芯十茎,水煎服。
【目录】卷四\胀满证治【篇名】腹胀简便方属性:治气胀、水胀,用羯鸡粪干者一升,炒焦黄色,出火毒,研细末,以百沸汤三升淋汁,每服一盏,调木香、
槟榔末各五分。此中满蛊毒胀有一无二之方也。
治食胀、气胀,用萝卜子一两,研细末,水调滤汁,用砂仁一两,以萝卜子汁浸一宿,炒干,又浸又炒,
共七次,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目录】卷四【篇名】黄胆证治属性:经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又曰∶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疽。夫黄 疸之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尽之。予谓黄之大要,亦惟有二∶曰阳黄,曰阴黄。而 寒热虚实,总括二者之中,无余义矣。
一、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则所谓湿热证也。其证必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 小便热痛,或大便秘结,其脉实而有力。此证不拘外感风湿,内伤食饮,皆能致之。但察儿之元气尚强,脾胃无 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茵陈五苓散最稳,胃苓汤加茵陈亦佳;若大便秘结热甚者,集成沆 瀣丹。
一、阴黄证,全非湿热,而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而绝无 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或因大病之后,或脾胃久亏,故脾土之色自现于外。其证喜静恶动,喜暗畏明,神 思困倦,言语轻微,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此皆阳虚之候,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
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胃,终无复元之理。且此证最多,而昧者不察,遂云黄胆同是湿热,而用茵陈、栀子清 火利水,则无有不随药而毙者。如四君子、五君煎、温胃饮,是其宜也。
凡小儿脾胃素弱,常有积滞,面色多带黄白,不可消积,惟以集成肥儿丸多服。使脾胃健,食自消,灌溉 脏腑,流行荣卫,自然五色修明,何黄之有?
小儿黄病,昧者一概呼为湿热,无非除湿利水,清热退黄,除此之外,无别法矣。岂知湿热发黄者少,脾虚 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此者,无非暂去湿热,
茵陈五苓散亦佳;黄稍退,即速健脾,不得 屡用消耗,而谓有是病用是药也。
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唇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热,夜无烦热,小便不涩,不可认为湿热而分利之,速救脾 胃。四君子六君是其宜也。
凡服分利之药,黄久不退,以致口淡心慌,四肢软弱,憎寒发热,小便带浊,皆为虚甚。宜四君子煎送八 味地黄丸,不可再行分利,以致脾败肾绝而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