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0-幼幼集成清陈复正-第47页

化。此满则溢也,名嗌乳。但宜节其乳,则吐自止。
  乳者,时时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虚所致也,宜参香散。
  有乳多而吐出者,非真吐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内小儿多有之,盖身小身软,必等乳母拥抱之,苟有倾侧,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须用治。
  嗽吐者,儿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与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气必逆,乳不消化而为痰,痰气壅塞,嗽不得转而吐乳也,枳桔二陈汤。
  小儿初生三日内吐乳者,用丁香三粒、陈皮三分,生姜三片,煎服自止。又不若煨姜汤更妙!此予用最多者,盖三四日内总皆寒吐也。
  初起 乳,即当调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呕,呕不已即成哕,至此胃气大虚,精神渐脱矣,若呕吐不已,日渐沉困,囟陷囟肿,青筋大露者;并频吐不食,昏沉语塞,喘急大热,常吐腥臭者,皆死。
  哕者,有声无物,最恶之候,凡久病之后而见此者,皆为不治。
  予按:为医者临延医病,贵能体贴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呕吐不纳药食者,最难治疗。
  盖药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强灌,胃口愈吐愈翻,万不能止。予之治此频多,先将姜汤和黄土作二泥丸,塞其两鼻,使之不闻药气。然后用对证之药煎好,斟出澄清,冷热得中,止服一口,即停之半时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顷则任服不吐矣。斯时胃口已安,焉能得吐?愚人不知,明见其吐药不纳,偏以整杯整碗强灌之,则一吐倾囊而出,又何药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脉亦当识此。倘临证不体病情,全无心法,即如呕吐一证,虽能识病,虽能用药,其如不纳何哉?
卷三 呕吐证治入方
藿香正气散
  方见卷二类搐门。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参香散
  治小儿胃虚作吐,诸药不止。
  官拣参(切片,焙干) 上沉香(锉末) 公丁香(研) 藿香梗(焙) 南木香(锉屑,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五七分,木瓜煎汤调服。
五苓散
  方见卷二中暑门。此加藿香。
藿连汤
  治小儿热吐不止。
  真雅连(七分,姜汁炒) 紫浓朴(一钱,姜汁炒) 藿香叶(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六一散
  方见卷三痢疾简便方。
清积丸
  治食停胃口而作吐。
  西砂仁(十二个,酒炒) 公丁香(九粒) 乌梅肉(三个,蒸,去核,取净肉) 巴豆仁(二粒,煨,捶去油)共研细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白汤送。
枳桔二陈汤
  治小儿胸膈有痰,咳嗽作吐。
  陈枳壳(一钱) 芽桔梗(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 真广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卷三 呕吐证治呕吐简便方
  小儿呕吐,外证不热不渴,面白唇淡,神慢气怯,寒吐也。用生姜一大块,直切薄片,勿令折断,层层掺盐,以贮麻紧扎,外用草纸七层包之,水湿,慢火煨令熟,取起,去麻、纸,将姜捣烂,和早米煎汤服,立止。
  小儿卒呕不止。生姜取自然汁一盏,煎滚听用;蜂蜜四两,炼熟听用。每服用姜汁一匙,蜜二匙,白汤调服,每日五六次,效。
  小儿胃热呕吐。外证面赤烦躁,身热作渴,手足心热者,热吐也。黄连一钱姜汁炒,熟石膏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吐止,止后服,又用枇杷叶火上炙之,刷净毛,每用叶三片,煎汤热服,立止。
  小儿干呕,极恶之证。用甘蔗取汁听用,生姜取汁听用。临服用蔗汁六匙,姜汁二匙,和匀温热服,不用汤水调。
  凡呕吐服药不纳者,内有蛔虫在膈间,蛔闻药气则动,动则药出而虫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入川椒十四粒,则不吐矣,盖蛔得椒则伏矣。
  治小儿一切吐逆,不拘冷热,及久吐诸药不效者。用硫黄五钱,水银一钱,同研至不见星,姜汁打,米糊为丸小豆大。三岁者三丸,大人则三四十丸,以阴阳水送下。此二味加增分两,入阳城罐内封固,以炭火升炼之,即是灵砂,为仙家所用之物。最能升降阴阳,交济水火,乃扶危济困之神丹也。
卷三泄泻证治
  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如糜。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是湿,宜燥渗之;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宜温补之;腹痛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宜清利之;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是痰积,宜豁之;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为食积,宜消之,体实者下之;如脾泄已久,大肠不禁者,宜涩之,元气下陷者升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