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但宜分别所泻之色。凡暴注下迫,属火;水液清澄,属寒;老黄色属心脾肺实热,宜清解;淡黄色属虚热,宜调补;青色属寒,宜温;白色属脾虚,宜补;酱色属湿气,宜燥湿,馊酸气属伤食,宜消。
脾土虚寒作泻,所下白色,或谷食不化,或水液澄清。其候神疲,唇口舌俱白色,口气温热,宜理中汤或六君子汤。
热证作泻,泻时暴注下迫,谓其出物多而迅速也,便黄溺赤,口气蒸手,烦渴少食,宜五苓散加栀仁。
有伤食及滞泻者,其候口嗳酸气,吞酸腹胀,一痛即泻,一泻痛减,保和丸消之。
如食已消,痛已止,而犹泄泻不止者,乃脾失清升之气,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有风泻,泻而色青稠粘,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白芍。
有湿泻,腹内肠鸣,肚不痛,身体重而泻水,或兼风者,水谷混杂,宜升阳除湿汤。
凡大泻作渴者,其病不论新久,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凡痢疾作渴亦然。盖白术散为渴泻之圣药。倘渴甚者,以之当茶水,不时服之,不可再以汤水,兼之则不效矣。
久泻不止,多属虚寒。宜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熟为丸,服之自止。
久泻未止,将成疳者,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倍加怀山药,共为末。每日服之,则泄泻自止,津液自生,不致成疳矣。
经曰:五虚者死,一脉细,二皮寒,三少气,四泄泻不止,五饮食不入。五虚悉具者死,能食者生。
凡泻不止精神好者,脾败也;吐泻而唇深红者,内热也;色若不退者死,面黑气喘者死。遗屎不禁者,肾气绝也。
卷三 泄泻证治入方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此加栀仁。
补中益气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升阳治湿汤
治风湿作泻。
绿升麻(一钱) 北柴胡(一钱) 六神曲(一钱) 北防风(一钱二分) 宣泽泻(一钱) 结猪苓(一钱)漂苍术(一钱五分) 真广皮(五分) 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若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钱。
七味白术散
治泄泻津液下降,烦躁大渴。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 南木香(三分) 藿香叶(一钱) 粉干葛(二钱)炙甘草(五分)水煎,当茶饮。
此方治小儿阳明本虚,阴阳不和,吐泻而亡津液,烦渴口干。以参、术、甘草之甘温补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温以助脾;茯苓甘淡,分阴阳、利水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也,兼治久泻不止,口渴无度,并痢疾口渴。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卷三 泄泻证治泄泻简便方
治水泻,或饮食过度,或饮冷水冒暑而发。用生姜捣烂三钱,陈细茶三钱,浓煎汤饮,立止。盖泄泻由脏腑阴阳不和,姜能和阴,茶能和阳,是以多效。体素薄者,加莲子去心二钱。
泄泻因伤湿而起,米谷不化,不思饮食,困弱无力。用白术土炒、白茯苓各三钱,水煎,食前服。腹痛者,加炒白芍一钱,炙甘草五分。
泄泻因于寒者,腹痛手足冷。用胡椒十四粒、生姜三钱、淡豆豉三钱,煎汤,热服。
泄泻腹痛奇方,用鸡蛋一枚,将小头打一小孔,入胡椒七粒在内,以纸封顶,纸包煨熟,酒送更效。胡椒吞与不吞,不拘。
脾虚久泻,用白术土炒、山药酒炒、莲肉去心蒸熟、砂仁酒炒各一两,共为细末,以白砂糖二两和匀。每服一二钱,米饮调下。
又方,用早米造饭锅巴,取四两研末,莲子去心,蒸晒,为末四两,白糖四两,共和匀。每服二三钱,白汤调下,每日三服。
集成止泻散治久泻如神,此方经验最多。用车前子以青盐水炒七次,秤过二两,白茯苓炒二两,山药炒二两,炙甘草六钱,共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炒米汤调,乌梅汤更好。真神方也。
卷三伤食证治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东垣云:饮者,无形之气也;食者,有形之血也。由此推之,乳为血液,饮之类也;谷有糟粕,食之类也。乳之与食,原非同类,岂可不辨乎哉?凡小儿饮食伤脾之证,非可一例而论。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之小儿,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腹痛泻利者,人犹以为火热,而治以寒凉,是不识寒证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痛,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之素强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恒有胀满之证。又或有不食亦知饥,少食即作胀,或有无饥无饱,全不思食,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本非有余之证。时医遇此,无论有余不足,鲜有不用开胃消导之剂者,是不知虚证也。盖脾胃原有运化之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