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谷疸、女劳疸。
〔附方〕 \x五苓散\x 见疟疾症内。
\x茵陈汤\x 茵陈蒿(一两) 栀子(三大枚) 大黄(三钱)
\x茯苓渗湿汤\x 黄连 黄柏 栀子 防己 白松 苍术 青皮 陈皮 枳实 茵陈 泽泻 猪苓 赤茯苓 \x生地黄汤\x 生地 赤芍 川芎 当归 天花粉 \x白玉散\x(治酒疸) 黑丑 甘遂(各五钱) 水煎五更时服。
<目录>上卷<篇名>诸血属性:总括 九道何为血妄行,只因抑郁热邪生;随经施治明虚实,气顺如常血自行。
脉法 吐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内经》曰∶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故能 入于脉。夫荣者阴血也,所注在心,统化在脾,藏纳在肝,宣布在肺,输泻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 毓焉。然血之所统者气也。气主 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阳生阴长,夫倡妇随之道也。若气一 伤则变症百出,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降下则便红,热陷则溺赤,渗于肠胃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漏,此皆 气有殄戾之乖,而血有渗溢之患也,养阴者可不先知养阳之道乎。
巢氏曰∶吐血者是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则血随气上,故令吐血也。或食饱之后,
脾胃内冷不能消化,忽吐所伤之物,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气逆,面目浮肿而吐血,是肺虚损也,服柏 枝饮、犀角地黄汤。
衄血者是五脏热结所为也,血随气行,通流脏腑,冷热调和,不失常道,无有壅塞,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结,得 热而流散,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出于鼻窍也。又有因伤寒瘟疫,诸阳受病不得发越,热毒停聚五脏,故从鼻出也,
龙胆丸、柏皮汤、胶黄散治之。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热藏于脾胃,或疳食伤于脏 腑,因兹疳热冷湿互作,致动血气停流于内,凝聚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胀,冷气在内攻,亦令大便 下血。又因风冷乘虚,客入脾胃,或瘀血在于肠间,湿毒下如豆汁。又疳伤于脏,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积热,流注于 大肠,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者,脾热必渴,久则血虚,其人必肌体萎黄,头发不黑,宜五倍丸服之。
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胞,故小便出血也,火府 丹服之。如实热用清心莲子饮,虚热用六味地黄丸。
(批∶血溢、血泄、诸蓄妄症,其治也,当以大黄、桃仁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善医者每治失血 蓄妄,必先以快药治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 者自去,生者自生。)
补遗∶ 《内经》曰∶阳明厥逆,喘嗽身热,善惊、衄血、吐血。又曰∶脾遗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为癃而 溺血。小儿吐血者,荣卫气逆也,荣卫相济,不失常道,有所胜则致妄行血水也,决东则东、决西则西。气之使血,其 势然也。
〔附方〕 \x柏枝饮\x(治吐血衄血) 干柏枝 干藕节 为末入蜜,沸汤调下。一方加白芍、犀角汁同服。
\x犀角地黄汤\x 犀角 赤芍 丹皮 生地 \x龙胆丸\x(止血) 黄连 胆草 \x枯皮汤\x 柏皮 山栀 甘草 \x胶黄散\x(治口鼻耳出血) 阿胶(一两) 蒲黄(五钱)加生地汁服。
\x五倍丸\x 以五倍末之,蜜丸,绿豆大,一岁用十丸,米汤空心下。
\x火府丹\x 见热症内。
\x清心莲子饮\x 黄芩 门冬 骨皮 甘草 车前子 石莲 茯苓 黄 柴胡 如虚加人参。
<目录>上卷<篇名>头痛属性:(附∶颈项强痛)
总括 头痛先须辨六经,湿痰风火夹邪侵;气虚血少兼寒湿,识者尤当审厥真。
脉法 《脉经》云∶阳热则头疼。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紧头痛是伤寒,脉紧上寸口者风头痛。《脉诀》
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内经》曰∶寸口脉中短者曰头痛。
子和曰∶头痛不止,夫三阳受病,皆胸膈有痰之致,盖指病之壅郁于上而言也。
《内经》曰∶春气者病在头,盖天气在上,知病气亦升于上也,其法当吐,谓吐之所以宣达在上之邪。
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是也,此特治头痛之一法耳。按头痛之症有自外而生者,如风寒暑湿之邪;有自内而生者,如 气血痰饮之动。然人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又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太阳头痛者,
恶风寒,脉浮紧,痛在巅顶两额角;少阳头痛者往来寒热,脉弦,痛连耳根;阳明头痛者,发热自汗,脉浮长大,痛连 目颊齿;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体重或腹痛,脉沉,头重;少阴头痛者,足冷气逆为寒厥,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