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 \x导赤散\x 见五淋症内。
\x泻心汤\x 见热症内。
\x泻青丸\x 见惊风症内。
\x泻白散\x 见咳嗽症内。
<目录>下卷<篇名>五脏相胜之邪论属性:钱氏曰∶肝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则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见春,金旺,肺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发搐为肝怯,当目淡青也。
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泻心,轻者心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气怯也。
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宜泻肾,轻者肾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
脾病见四时,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面目赤黄,五脏相反,当随症治之。
一肺病又见肝症,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久则虚冷,
肝强实而反胜肺,视病之邪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斯得之矣。
洁古云∶肝胜肺则肝病,身热发搐,又见肺虚喘而气短,病见于申酉戌时,是肝真强也。
《内经》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谓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泻肝,导赤散、泻黄散主之。
按刘宗浓云∶此皆五脏相胜,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盖小儿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欲,只是形体脆弱,血气 未定,脏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脏气虚实胜乘之病,但世俗不审此理,往往遇是即指为外感内伤而用药,致枉死者多矣,
悲夫!然钱氏论之太略,洁古补之,今特参附,以惠无穷云。
〔附方〕 \x导赤散\x 见惊风症内,一见五淋症内。
\x泻黄散\x 见热症内。
<目录>下卷<篇名>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论属性:洁古云∶在邪前者为实邪,子能令母实,但贼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
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令子虚也。《内经》曰∶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虚,正此之谓也。
妻来乘夫为微邪,夫来乘妻为贼邪,法当泻鬼补本脏。本脏自病为正邪,宜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内经》云∶滋 苗者必固其本,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则败其真矣!
按刘宗浓云,此五行生克之通论也,义见《难经》五十难及后五脏补泻治要论,宜参考之。
<目录>下卷<篇名>五脏补泻之法论属性:洁古云∶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为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
肝乘心为虚邪,风热,煎大青膏,下大青丸。
脾乘心为实邪,泻利身热,泻黄散主之。
肾乘心为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按刘宗浓云∶乘者犹乘车之乘也。大抵五脏之病相乘伏匿,隐显莫测,以上俱言本病乘胜之道,故以五脏之治要附 下,宜参考焉。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肾者心之鬼,肝者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逆,此心病先来求于 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肾逐其邪也,当退肾气、抑肝气两 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生疾,然后审心之虚实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而后阿胶散。
心乘肺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次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
肝乘肺为微邪,恶风眩目,昏愦喘嗽,羌活散主之。
肾乘肺为实邪,憎寒而嗽,清利,百部丸主之。
脾乘肺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参苓白术散主之。
凡肺之得病,先观心经之虚实。若心火炎上铄金,即当先抑心气后服肺药,若心气和更看脾脉,若脾气虚冷,即不 能相生,而肺之生气不足则风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亦痞膈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
夫中焦热膈则肺与大肠不通,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
脾气实者通之,然后随其脉之寒热以治之,故有益心气、益脾气、通脾气三药,若诊其脉气,心脾两脏俱和而肺自生痰,
则但察肺之虚实而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抽 力少,地黄丸主之。
心乘肝为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主之。
肺乘肝为贼邪,气盛则前伸,吹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
脾乘肝为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症,则别立法以治之。
肾乘肝为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肾两脏,知其病之所因,方可治疗。盖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今肝之得病,若非肾 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来相攻,不得不详审而求之。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