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亦有凶有吉,如疮皮坚浓,脓浆混浊,约束完固,无少破 损,此真吉兆。若疮皮软薄,脓水清淡,渗漏淫湿,易于破损,此犹凶也。惟疮久 熟,时日已过,当靥不靥者,则脓复化为水,皮亦易破,勿根据此论。
痘疮起发之初,已当避风寒,远人物,节饮食,守禁戒,到此养浆之时,比之 起发,尤加谨焉可也。盖前此,人病未久,气血犹强,足以御乖戾之变,至此则气 耗血亏,精神减损,少有乖戾,不能任之,况疮始成就,尤易触犯,不可不加谨矣。
如天大热,则彻去衣被,令常清凉,但谨门窗帷帐,勿使邪风透入。天大寒,则添 浓盖覆,令常温暖,更用亲人左右夹之。房室中可明亮勿绝灯火,常烧辟秽香加乳 香,令香气袭入,日夜常用一人看视,互相更代,勿令疲倦,恐或作痒,为之抚摩,
莫使误破,以致灌烂,结痂不美。
\x辟秽香\x 苍术(一斤) 大黄(半斤)
上锉细。捻放火炉中烧之,不可间断。
〔不作脓〕凡痘疮出欲尽,发欲透,至于养脓,便要成脓。饱满者,脓已成也。
混浊者,脓之形也。黄白者,脓之色也。若当作脓之时,犹是空壳,此气载毒行,
血不附气,毒者血也,血既不至,则毒犹伏于血中而不出,四物汤(失血)合紫草饮(见形)
加蝉蜕主之。如已成水,清淡灰白,不能作脓,此气血俱虚,所有之水,乃初时一 点血,气解而为水,非自内潮起之水,十全大补汤(汗)主之。此二证者,为痒 ,为 痈毒,不可不知也。痘疮初发之后,正待作脓,却不作脓者,此与不起发而黑陷者 分四证同论。如感风寒,则当温散,桂枝葛根汤(初热)加黄 、白芷、防风。毒瓦斯盛,
则宜托里解毒利小便,紫草饮子(起发)、连翘汤(便闷)相间服之。大便秘者,宣风散(痘发热)。
内虚,宜温里,十全大补汤、陈氏木香散(泻)。触犯,宜熏解,内服紫草饮,外用茵陈 熏法(起发)。若烦躁昏闷者,龙脑膏(黑陷)。薛氏云∶若灰白色,或痒而脓不贯,用紫 草、四君、木香。色赤,或痒而脓不贯,用紫草木通汤(出不快)。贯而脓清稀,用参 内托散(痒 )。不应,加附子,缓则不救。《秘要》云∶顶陷无脓为逆,急用保元加川 芎、肉桂、归、芍、木香、糯米、煎熟加人乳、好酒温服。色白如水晶,内无脓者,
宜保元加糯米,人乳好酒进之。
按∶病者元气素弱。或出痘时因稠密故,服解毒之药太多。或起发时曾有吐 利等证。俱伤元气,虽用参 等助发脓浆,而犹恐元气薄弱,止灌清浆,或缺而 不满,且有痒 、痈毒、之虑,宜于煎药内加上好鹿茸,及咽紫河车丸药,仍进 八味二花散为妙。曾见痘疮初出磊落,起发亦透,只待结脓窠之时,却不作脓,
往往变为坏证者。或因其人不能食,脾胃虚,又自利不知调理者。或出未匀,发 未透,毒瓦斯陷伏,妄谈稀疏者。此皆人事之不修,非干时毒而然也。
\x六一汤\x 专发痘疮之脓。
黄 (六钱) 甘草(炙,一钱)
上 咀。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入酒二分同煎至半盏,温服。更加橄榄同煎尤 好。加山药亦得。
\x助浆丸\x 治痘疮七八日,浆稀不来者,急服。
黄 (蜜炙,三两) 白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各一两半) 鹿茸(鲜润、色如琥珀,作 鹿角胶香者,乳炙) 紫河车(酒洗去红筋,炙干) 白术(煨) 人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炒糯米煎汤,化下。
\x参 四圣散\x(起发) \x秘传大透肌散\x(见形)
\x升天散\x 即灌脓起顶散。治痘灰白,或红紫黑陷干枯,或清水不成浆,八九日十日 皆可服。
人参(六分) 黄 山楂(各八分)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 橘红(各五分) 甘草(三分)
淫羊藿 穿山甲(土炒黄) 木香(各二分) 肉桂(三厘,此引经之药,多则痒)
上,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或为末服亦可。如呕吐,生姜汤下。泻,米 饮下。肚痛,神曲煎汤下。烦躁,麦门冬汤下。渴,用麦门、五味子煎汤 下。吐泻,藿香、陈皮汤下。痘不成浆,多服数帖,无妨。
\x补浆汤\x 痘灰白不起壮,或浆清。
淫羊藿(三分,多则发痒) 人参 当归 山楂(各八分) 穿山甲(土炒,三分) 黄 (一钱半) 枸杞 子(一钱) 川芎 甘草 陈皮(各五分) 木香(二分) 白术(土炒,六分) 官桂(三厘)
黄豆(三十粒)
笋尖(三个)
上,加姜枣糯米,水煎服。一方,有白芷、防风。
治痘白色带寒战方 痘标六七朝,正要翕会脓浆,遽乃色白洋洋,无红活鼎峻之美,
有土铁塌陷之凶,火热不退,而有寒战之状宜服。\x田单火牛汤\x 人参 黄 蓼子(择细叶者是,若川蓼则大叶,叶中有青点,宜细辨之,和穿山甲炒,
甲气尽、去甲) 当归(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五分) 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