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秋官陈同野。元气素弱。脉细微而伏。用参、术、芎、归、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以升举
阳气。用牛蒡、玄参、连翘、桔梗以解热毒。二剂肿顿消。而脉亦复矣。设以脉微细
为纯阴。以肿为纯阳。药之鲜有不误者。
江篁南治给事中游让溪。嘉靖壬子正月。忽感大头风证。始自颈肿。时师以为外
感。而误表之。继以为内伤。而误补之。面发赤。三阳俱肿。头顶如裂。身多汗。寐则
谵语。绵延三日。喘咳势急。其亲汪子际以竹茹橘皮汤。继以川芎茶调散。合白
虎汤。去人参服一剂而减。次日用前方去寒峻药。至晚渐定。耳叶发水泡数个。
余肿渐消。独耳后及左颊久不散。又次日以当归六黄汤为主。加散毒之药。延
及二旬。顶巅有块。如鸡子大。突起未平。及面颊余肿未消。有时头痛。大便稀溏。
时二月中旬。江至。诊得左脉浮小而驶。右脉浮大近快。有勃勃之势。江按脉证。
当从火治。以生黄 八分。白术、薏苡各一钱半。茯苓、片芩各八分。生甘草三分。
煎加童便服。次日脉稍平。然两颊犹赤。早间或觉头痛。盖余火未全杀也。黄
加作一钱二分。薏苡加作二钱。顶块渐消。以后加生 二钱。更饮绿豆汤、童溲。五剂而愈。
靖康二年春。京师大疫。有异人书一方。凡因疫发肿者。服之无不效。方用黑豆二
合。炒令香熟。甘草二寸。炙黄。水二盏。煎半。时时呷之。
崇祯壬午癸未。时疫盛行。道 相藉。发汗和中药内。惟用人参者。多以活人。
<目录>卷四・疫病方论
<篇名>疫病论
属性:周禹载曰。疫之行于天地间久矣。而人之治之者。未之知也。治之而适奏其效者。
亦未知之也。观周礼方相氏所掌。难以逐疫。则疫者气为之也。惟气故为害。从口
鼻入。虽然。六淫之气皆气也。而风寒暑湿燥火之病。不闻有沿门阖境相染。触发
者何也。六淫之气。日留于天地之间。偏胜则病。且人之病之者。每因于己之所不
胜。以淫于所胜。而不独天地之气。足以害之也。若疫则古今来虽有是证。而天地
间实无是气。或因天之风雨不时地之湿浊蒸动。又因 骼掩埋不浓。遂使大陵
积尸之气。随天地之升降者。飘泊远近。人在气交中。无可逃避。感之而病而死。于
是更增一种病气尸气。流行其间。复相渐染。至久弥甚矣。故从来疫疠行于兵荒
之后居多。不但人之中气先弱也。良由所积之秽气特甚耳。乃数千年来。说鬼说
梦。赖嘉言先生。援经据古。特标蕴义。我北海林夫子。引伸触类。指点治法。岂非功
在万世者乎。但嘉言自诩于平脉篇中。已见一斑。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
焦云云。以为此即是仲景论疫。予未之信也。天下秽恶之气。至疫则为毒极矣。人
犯之者。三焦混淆。内外无间。不分表里。直行中道。然究竟古今恒变。未有定情。而
中上中下之说。仲景实论湿气之脉如是。而后入腑入脏。游行经络。便有种种危
证。只因三焦相混。内外不通等语。有似乎疫。而实无涉也。此嘉言善读书处。能开
发人之聪明。譬之茫无畔岸。借为指南。则可。谓竟为疫之脉证。则甚谬矣。然则如
世俗所称大头瘟者。下非不病也。特甚于上耳。所称疙瘩瘟者。内非不病也。特现
于外耳。所称虾蟆瘟者。腹非不病也。特痹于喉耳。其他证显多端。要以寒凉解毒
则一。施治之法。先上先下。从内从外。可以因证起悟。予惟奉吴又可先生书为主
治。余采集诸方。以相裨佐。俾后之学人。豁然心目云。
<目录>卷四・疫病方论\疫病论
<篇名>附北海林先生题喻嘉言疫论序
属性:张凤逵之着伤暑全书也。翻古人之成案。妙生心之化裁。可谓善于立言者矣。第
疫证引说不明。关系医学非小。虽以东垣之渊通。丹溪之博洽。亦随俗相沿。未有
确解。近喻嘉言先生。以通今博古之才。着开天辟地之论。扫叔和之秽。阐仲景之
奥。不剿陈言。独标新义。从来迷谬。涣然冰释。至于治法。高出千古。直发前人所未
发。谁谓今人不及古人之精乎。故附刊之。用告业医之士焉。盖天地以生物为心。
寒热温凉。四气递运。万古不易。人生其间。感触寒暑而病者。皆其起居无时。饮食
不节。气虚体弱。自行犯之。非寒暑之过也。然亦不过千百中之一二耳。若以寒暑
为杀厉之气。触之即病。则人无 类久矣。岂天地生人自然之道哉。至非其时而
有其气。谓之不正之气则可。谓之疫气则非也。何也。不正之气。人感之者。有病有
不病。未可一概论也。若夫疫气。则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强弱虚实。沿门阖境。
传染相同。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