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7-温热暑疫全书-第14页

探吐痰涎。大抵此证以吐法为上。若用热药。去生远矣。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霍乱属性:暑气入腹。恶心腹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此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所泻 者皆五脏之精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汤。利小便。清暑火。甚者桂苓甘露。
此证有夹食积者。医用下之误矣。不知精液暴涸。元气顿伤。当立止之为上。按云 止者。非通因塞用之谓也。分阴阳。去暑气。则吐利自止矣。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干霍乱属性:更有吐泻无物。亦有上下关闭。竟不吐泻者。为干霍乱。惟心腹绞痛。令人立毙。急 以炒盐汤或二陈汤探吐之。通则可救。即定后周时。勿进粒米。得食复发。慎之慎 之。集论曰。中暑一证。不过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补真气而已。即脉来虚弱。重者伏 匿。喘促逆冷。卒然昏晕。不可用温。此热伤阴气。用温则助阳耗阴。且冬月脉浮紧 浮缓。分中风伤寒。夏月弦紧伤风。弦缓中暑。表疏自汗则脉缓。表致无汗则脉紧 耳。世俗不明。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为必用之药。夫阴非寒也。阳外而阴内耳。丹 溪云。伏阴在内。阴字有虚之义。作阴冷则误矣。火令之时。烁石流金。何阴冷之有。
孙真人用生脉散。气虚可知也。古人用大顺。非谓伏阴。本治冰果所伤。冷香饮子。
治阳气大虚。多欲厥逆。浆水散治汗多亡阳。脉微欲绝。其余不过清暑益气汤。消 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饮之类足矣。
薛氏曰。若中 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为主。先哲多用姜、桂、附子。或云 字当 作暑字看。然何不竟用暑字。而滋后人之惑耶。
周禹载曰,薛氏本东垣大顺散而有此说。其乖谬不可胜言。草菅人命。难逃作俑之罪。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服药总法属性:伤寒伤暑。温凉诸证。皆邪气欺正气也。用药如对敌。药入则邪渐退。药力尽则邪 复炽。必一服周时。即详势诊脉。药对则日夜连进三五服。以邪退病安为主。此法 惟张长沙伤寒论。孙思邈千金方中载之。孙云。夏月日五夜三服。冬月日三夜五 服。必期病退而后止。如御敌者。愈驱逐愈加精锐。荡平而后班师。此万全之胜算 也。自宋以后不传。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予用此法。屡获神效。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李东垣暑伤胃气论属性: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
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 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 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 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利 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 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 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 身热自汗。以黄 、人参甘温补之为君。甘草、橘皮、当归甘辛微温。补中益气为臣。
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 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 柏苦辛寒。借其气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 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王宇泰复立清暑益气变证加减法属性: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 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
如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盖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 脾胃中左迁。少阳行春令。生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如脾虚缘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用黄 最多。甘草 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阳药也。盖脾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 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言语。须用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然甘草最少者。恐滋满也。若 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经曰急者缓之之义 也。若从权治。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臀尻肉 添而行阴道。故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出地。右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 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干嗌干者加干葛。
如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 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胞络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 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