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7-温热暑疫全书-第15页

r>使周身血气逆行而乱。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 生而阴长也。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 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稍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 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 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也。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 心中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陈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而分 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故长夏湿土。客邪火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散 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盛。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更加五 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之药也。
按东垣意见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气汤。近世多宗之。然气血虚弱之人。用之最 宜。如遇强壮者。不能取效。且助湿火。不可不斟酌也。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朱丹溪辨动静二暑属性:苦暑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 静而得之阴证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无汗。
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
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者。前药再加干姜、
缩砂、神曲之类。此皆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按静得动得。分中暑伤暑。此论出自张洁古。后皆因之。夫盛暑之时。炎火若炙。无 之非是。故古人闻避暑而未闻避寒。深堂广厦。正以避暑。安得入而中之。且房室 阴凉。正可护卫阳气。又安得而遏伤之乎。即膏粱深处。必不能无。冒暑应接。其伤 暑者。亦于动中得之耳。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静即可祛暑。何从而 中也。至于冰水瓜果等寒物。多食自伤脾胃。亦生杂证。谓泻利诸证。内有此物积 聚则可。谓专以此致暑病则不可。若执口得寒物。身犯寒气。同冬时寒病治之。则谬以千里矣。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方古庵论属性:寒则伤形。热则伤气。何以言之。人与天地同一橐 。夏月天之气浮于地表。则人 之气浮于肌表。况被盛暑所伤。肤腠疏豁。气液为汗。发泄于外。是表里之气俱虚 矣。不善摄生者。暑热伤于外。生冷戕于中。若之何而能运化也。是以水谷停积。而 为湿热。发为呕吐。为泄泻。甚则吐泻俱作。而挥霍闷乱也。若不即病。湿热拂郁于 内。他日为疟为利之所由矣。今大顺散非治暑热之药。乃治暑月饮凉过多为病之剂也欤。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王安道中暑中热辨属性: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云。避 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俱急。肢节疼痛而烦 心。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 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 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窃谓 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 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中热。其实一也。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 何哉。夫中暑热者。固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不虚则天令 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痛恶寒等证者。盖亦感冒微风。或 静夜着凉耳。不可以中暑名之。其所以烦心与肌肤火热者。非暑邪也。身中阳气。
受外邪所遏而作也。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发 散可也。夫大顺散一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其三物皆炒者。
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 甘草、干姜。皆经火炒熟。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 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今世俗往往不明。
类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
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竟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
阴果为寒。何以夏日则饮冰乎。然则苍术白虎汤。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 暑诸方。随所见之证而用之。然后合理。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夏月。即非 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王安道中暑中热辨<篇名>附医案十三则属性:罗谦甫治蒙古百户。因食酒肉。饮潼乳。得霍乱吐泻证。从朝至午。精神昏愦已困。
急来告。罗视之。脉皆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桂 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