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8-温疫论-第5页

时前后缩短,再服再短,蓄血尽而热亦尽。大势已去,亡血过多,余焰尚存 者,宜犀角地黄汤调之。至夜发热,亦有瘅疟,有热入血室,皆非蓄血,并未可下,宜审。
\x桃仁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桃仁 当归 芍药 丹皮 照常煎服。
\x犀角地黄汤\x 地黄(一两) 白芍(三钱) 丹皮(二钱) 犀角(二钱,研碎)
上先将地黄温水润透,铜刀切作片,石臼内捣烂,再加水如糊,绞汁听用,其滓入药同煎 ,药成去滓,入前汁合服。
按∶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 汤。今温疫起无表证,而惟胃实,故肠胃蓄血多,膀胱蓄血少。然抵当汤行瘀逐蓄之最者,
无 分前后二便,并可取用。然蓄血结甚者,在桃仁力所不及,宜抵当汤。盖非大毒猛厉之剂,
不足以抵当,故名之。然抵当证,所遇亦少,此以备万一之用。
\x抵当汤\x 大黄(五钱) 虻虫(二十枚,炙干,研末) 桃仁(五钱,研加酒) 水蛭(炙干为末,五分)
照常煎服。
<目录>上卷<篇名>发黄属性:发黄胆是腑病,非经病也。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 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者,宜茵陈汤。
\x茵陈汤\x 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
水姜煎服。
按∶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 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 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 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 利。
愚按∶旧论发黄,有从湿热,有从阴寒者,阴病发黄确有其证,何得云妄?湿热发黄尤为最多,大约如合曲相似。
饮入于胃,胃气薰蒸则成湿热。湿热外蒸,透入肌腠遂成黄病。燥火焉有发黄之理?此言为吴君白圭之玷。
<目录>上卷<篇名>邪在胸膈属性:温疫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
欲食不能食,此疫邪留于胸膈,宜瓜蒂散吐之。
\x瓜蒂散\x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研碎) 生山栀仁(二钱)
上用水二钟,煎一钟,后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后不吐,再服尽。吐之未 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如无瓜蒂,以淡豆豉二钱代之。
<目录>上卷<篇名>辨明伤寒时疫属性:或曰∶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 ,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证,子何言之异也?曰∶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单衣风 露,或强力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出浴,当觉肌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然 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汗为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时疫初起,原无 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因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
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之一二耳。且伤寒 投剂,一汗而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 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 汗解在后。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俟其内溃,汗出自然,不可以期。伤寒解以发汗 ,时疫解以战汗。伤寒发斑则病笃,时疫发斑则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 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 日,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 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 。夫伤寒之邪,自肌表一径传里,如浮云之过太虚,原无根蒂,惟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 ,故下后皆能脱然而愈。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由 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因其伤,故名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 不出而疾不瘳。时疫下后,多有未能顿解者,何耶?盖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 传,则 ,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尽发于 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及细较之,而终又有不同者矣 。
或曰∶伤寒感天地之正气,时疫感天地之戾气,气既不同,俱用承气,又何药之相同也?曰 ∶风寒疫邪,与吾身之真气,势不两立,一有所着,气壅火积,气也,火也,邪也,三者混 一,与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至是均为之邪矣。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假如初得 伤寒为阴邪,主闭藏而无汗,伤风为阳邪,主开发而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