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咳疾,诸药不效者,并治之。
罂粟壳(半两,制) 杏仁(制) 甘草(各三钱) 枳壳(四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乌梅半个,煎至八分,食后,临卧渐渐热服。
许元林先生方。乙卯年七月,仆尝治一妇人咳嗽不已,服诸药无效,渐成劳瘵。求余诊 之,六脉濡弱。以愚考之,此是血弱,又因忧戚太过而成斯疾。合用当归等药治之必愈。遂 先用《古今录验》橘皮汤,空心服苏子降气汤,后用金钗煎、熟地黄丸、当归丸调理得安。
又治一妇人,时行感热咳嗽,遂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只加北五味子,煎服愈。
《古今录验》橘皮汤 疗春冬伤寒,秋夏冷湿咳嗽,喉中作声,上气不得下,头痛方。
<目录>卷之六\妇人咳嗽用温药方论第十二<篇名>橘皮汤属性:陈皮 紫菀 麻黄(去根) 杏仁(制) 当归 桂心 甘草 黄芩(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目录>卷之六<篇名>妇人劳嗽方论第十三属性:经曰∶人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凡咳嗽,五脏六腑皆有之,惟肺 先受邪。盖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咳为肺病。五脏则各以治时受邪,
六腑则又为五脏所移。古人言,肺病难愈,而善卒死者。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 伤而难治,以其汤散迳过、针灸不及故也。十种咳嗽者,肺咳、心咳、脾咳、肾咳、肝咳、
风咳、寒咳、支饮咳、胆咳、厥阴咳。华佗所谓五嗽者,冷嗽、气嗽、燥嗽、饮嗽、邪嗽。
孙真人亦有方治寒毒注嗽者,历代方论著之甚详。惟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 所谓邪嗽、真人所谓注嗽者是也。此病盖酒色过度,劳极伤肺,损动经络。其重者咯唾脓血 ;轻者,时发时差。又有因虚感邪恶之气,且传注得之。或先呕血而后嗽、或先咳嗽,渐就 沉羸。此则非特内损肺经,又挟邪恶传疰之气,所以特甚,病之毒害无过此也。真人治注嗽 ,通气丸方用蜈蚣四节。又云∶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外台》方四满丸治五嗽 ,亦用蜈蚣。遇世名公能推原其旨意,率用蛤蚧、天灵盖、桃柳枝、麝香、丹砂、雄黄、
安息香之类,以通神明之药疗之,高出古人之意矣。又肺中有虫如蚕,令人喉痒而咳嗽,汤 散迳过,针灸不及,以药含化,虫死即嗽止。(见张锐方)
深师疗五嗽。一上气嗽、二饮嗽、三燥嗽、四冷嗽、五邪嗽。四满丸。
<目录>卷之六\妇人劳嗽方论第十三<篇名>四满丸属性:干姜 桂心 踯躅花 芎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细辛 甘草(炙) 鬼督邮 人参 半夏(洗,各一分)
上十二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大豆许。每服五丸,米饮下,日三。未知加至七、八丸,
服此药无不瘥。忌羊肉、饧、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目录>卷之六\妇人劳嗽方论第十三<篇名>《古今录验》四满丸属性:疗五嗽。一气嗽,二痹嗽,三燥嗽,四邪嗽,五冷嗽,悉疗之方。
蜈蚣(二枚,炙) 芫花根(五分,熬) 踯躅花(炒) 干姜 芎 桂心(各四分)
人参 细辛(各二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一十丸,日三服,加至十五丸。忌生葱、生菜。
<目录>卷之六<篇名>妇人喘满方论第十四属性:夫喘之为病,黄帝问岐伯,岐伯对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 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扑,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 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原疾之由,虽曰皆本于肺与气,然感外邪,则有太阳证,
脉浮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承气汤。若表 邪未解,误服下利药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连黄芩汤。若微喘者,桂枝浓朴杏 子汤。汗出而喘,若无大热者,宜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若表邪未解,心下停水,发热而喘 或呕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主之。若阴证喘促者,四肢逆冷,脉息沉细,或寸大尺小 ,或六脉促疾;或心下胀满结硬,或冷汗自出,或大便频数、上气喘促,或咽喉不利者,此 是本气极虚,内外挟寒冷所致。使阴寒内消、阳气得复则愈,宜返阴丹主之(以上方并见 《百问》,不复录)。仆且以大概而言之,诸脏相乘而喘者,以杏子散。如感寒伏热而喘者,
以华盖散、九宝汤。若暴寒、向火覆衣被过当,伤热肺实而喘促者,其状多有热证,宜洗心 散,冷水调服。若因气宇不调,痰盛喘促者,宜四七汤兼官局桔梗汤,姜煎服。若涎多而喘 者,宜千缗汤、橘皮半夏汤。若不得卧,卧即喘者,此由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则浮 而升,使气不得通流,其脉沉大,宜神秘汤。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令人 洒淅恶寒,喘咳,发痈疽,宜枣膏丸。若上气喘者,神授汤。若上盛下弱而喘促者,宜苏子 降气汤吞黑锡丹。若尊年之人,素来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