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
又产后才见身热。便不可发表。发热恶寒。皆是气血虚。左手脉不足。补血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补气多于补血药。
恶寒发热腹痛者。当去恶血。腹满者不是。腹痛者是。又尝见尿胞因稳婆不谨。破损而得淋沥。遂为废疾。因思肌肉尚 可完补。胞虽在腹。亦可治。其症血气必虚。必用大补。以参、术为君。芎、归为臣。桃仁、陈皮、茯苓、黄 为佐。
而煎以猪羊胞。极饥时饮之。亦必多服。气血自长。其胞自完。恐稍迟缓。殊难成功。李 曰。产妇体实无病。不药可 也。但难产气衰。瘀血停留。非药不行。古法。产后用古芎归汤加童便一半服之。如无童便。以淡醋磨墨一小盏入煎汤 药亦好。又产后百病。皆血虚火盛。瘀血妄行而已。间有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然亦必先逐瘀补虚为主。又产后瘀消。
方可行补。如左脉弱。加补血药。右脉弱。加补气药。如不兼逐瘀。但服参、 停滞之剂。有瘀血攻心即死者。食肉太 早亦然。又凡产母。但觉小水短少。(此是微旨)即是病生。便须服药。调理脾胃肝肾。如不愈者。必气滞且逆。盖妇人 凡事多忧思恚怒。忧思过。则气结而血亦结。恚怒过。则气逆而血亦逆。甚则乳硬胁痛烦热。要之。女病皆因气血郁结。
所以古方多用行气药。薛己曰。产后发痉。大补气血。可保无虞。但攻风邪。死无疑矣。又产后寒热。因气血虚弱。或 脾胃不足。经云。阴虚则发热。阳虚则恶寒。若兼大便秘。尤属气血虚。切不可发表降火。若寸口脉微阳不足。阴气上 入阳中则恶寒。补中益气汤。尺脉微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则发热。六味地黄丸。大抵阴不足。阳往乘之。则阳内陷而 发热。阳不足。阴往从之。则阴上入而恶寒。此阴阳不归其分。以致寒热交争。故恶寒又发热也。八珍汤。又妇人性情 执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情所伤。遂遍身痛。肢节肿痛。或气填胸满。或如梅核塞喉。咽吐不出。或涎痰壅盛。上气喘 急。
或呕逆恶心。甚者渴闷欲绝。产妇多成此症。宜四七汤。先调滞气。更用养血。若因忧思致小便白浊者。用此药吞青州 白丸子。屡效。又血出过多。恒病睛珠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酸痛。当归养荣汤。当归补血汤。除 风益损汤。选用。有热。加黄芩。脾胃不和。恶心不进食。加生姜。产漏。加阿胶。复其血。使有所养则愈。然要忌咸 物。经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王肯堂曰。凡妇人患风气。脐下虚冷。皆产后未满百日会合之故。慎之。张介宾曰。
凡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症。然有虚者。有少虚者。有全实者。当随人随症。辨其虚实以治。不得有成心。概行大补。
以致助邪。又产妇虚症。素弱之人多有之。或于产后。气血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总当因人察脉。因脉察症。若脉气 形气病气俱不足。此当以全虚治之。若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或兼火邪。或兼外邪。或以饮食停滞。此亦虚中有实。不 可不审。此中委曲。未能言尽。惟明者悟之。产后不虚症。或原素日无病。或以年少。或以素耐辛苦贫劳之质。此辈无 不足。一旦受孕。乃于无病腹中参入于此物。故致气血壅塞。为胀为呕。是皆添设有余之病。及其既产。始见通快。所 留得去。仍复故吾。常人之产。此类极多。是何虚之有。然或内伤。或外感。产后之病。难保必无。倘有所犯。去之即 愈。若概行大补。果能堪否。即临盆带去血气未免暂见耗损。然以壅滞之余。不过皆护胎随从之物。去者当去。生者旋 生。不出数日。必已来复。此生化自然之理。何至是产皆虚也。凡遇此类。固当因症用治。产后全实症。有如外感风寒。
头痛身热。便硬中满。脉紧数洪大有力。此表邪之实症也。又火之盛者。必热渴躁烦。或便结腹痛。口臭舌焦黑。酷喜 冷冻饮料。眼眵。尿管痛。脉见洪滑。此内热之实症也。又郁怒动肝。胸胁胀痛。大便不利。脉弦而滑。此气逆之实症也。
又恶露未尽。瘀血上冲。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难而小便利。此血逆之实症也。又凡富贵家保养太过。或过用人参、
、术。以致血壅盛。过用糖酒炭火。以致内热。或产本不虚。而妄用大补之药。以致增病。此调摄之实症也。又或因 产过食。并其劳困。固令勉强。以致停蓄不散。此内伤之实症也。夫既有表症。则不得不解。既有火邪。则不得不清。
既有内伤停滞。则不得不开通消导。丹溪但补气血之言。岂可偏执。又病机机要云。治胎产之病。当从厥阴症论之。当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是为三禁。谓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但使不犯三禁。则营卫自和。而寒热自止。凡治法。
如发渴则白虎。气弱则黄 。血虚则当归。腹痛则白芍。大抵产病天行。从加减柴胡。杂症从增损四物。宜察脉症用之。
按此虽为产育之大法。然病发不同。倘有是症不得不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也。但此经常之法。固不可不知。而应 变之权。亦不可执一。又新产后有阳虚而寒从中生。或寒由外入。致心腹作痛。呕吐不食。四肢厥冷者。大岩蜜汤。或 理阴煎。产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