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极生阴,亢则害,承乃制之理。或平时富贵,享用浓 味,服金石等药致之,故阳极似阴,始热终寒之变,宜顺其时而内服疏托泻心等剂 治之,则愈矣。
澄曰∶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疮疡 初起,热甚失于汗解,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 发厥,神气昏沉,或者畏寒,状若阴证;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热深厥亦 深,热极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
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粪及失气极 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若杂证也,假寒者,亦或为畏寒,或 为战栗,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此皆寒 在皮肤,热在骨髓,所谓恶寒非寒,则是热证。但察其内证,则或为喜冷,或为便 结,或小水之热涩,或口臭而躁烦,察其脉必滑实有力,凡见此证,即当以凉隔、芩 连之属,助其阴而清其火,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所谓水流湿者,亦此义也。故 凡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
<目录>卷六<篇名>论阴疮毒似阳疮属性:夫疮之始发,于阴于阳,岂有定规,调护失宜,致令阴阳偏胜,即有变生之患。如 毒之初起,筋挛骨痛之时,经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当以表散之,使邪易散,
而毒易消。不知治此,再以内疏之剂,敷以寒凉,或食冷物,使疮毒内陷,阴极而 方生,阳气渐闷,令人烦闷,谵语微渴,其脉沉细而数,治宜补中益气汤,而加温暖 之药治之,斯为上工矣。
张景岳曰∶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 也。凡痈疽有原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 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因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 亦发热,其证则亦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 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以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 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而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 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 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 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 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 证也。凡见此内颓内困等证,而但知清凉攻邪败毒,则无有不死,急当四逆、八味、
回阳汤之类,倍加附子填补真阳,以引火归原,但使元气渐复,则热必退藏而病自 愈,所谓火就燥者,即此义也。故凡见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
东垣曰∶面赤目赤,烦躁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者,此无根之火也。以姜 附汤加人参主之。
仲景曰∶治少阴证,面赤者,以四逆汤加葱白主之。
《外台秘要》曰∶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
<目录>卷六<篇名>论阴阳法属性: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 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 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 为阳,静为阴;高耸为阳,平塌为阴; 肿为阳,灰白为阴,收束为阳,散漫为阴;
疼痛为阳,麻木为阴;有脓为阳,无脓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 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 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 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 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 中之大法。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阴,疑似之间,须辨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 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
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若阳有余而更施阳治,则阳愈炽而阴愈消;阳不 足而更用阴方,则阴愈盛而阳斯灭矣。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 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原?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 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必亡阳,而万物 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其在人生,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之元气 也。欲得先天,当思根柢,命门为受生之窍,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阙也,舍 此他求,如涉海问津矣。学人宜识之。
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