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白茯苓 白术(土炒) 广陈皮 半夏(制熟,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姜枣水煎服。
半夏燥痰治痰之本,陈皮利气泄痰之标,标本既得,攻补互行,补而不滞,攻 而不峻,故曰六君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六君子者,壮其 气矣,气壮则升降自如,清以奉上,浊以归下,尚有何物可停为滞耶?本方加藿香、
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其用稍峻者矣。
\x香砂六君子汤\x 理脾化痰,温胃进食,止呕。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制半夏 广陈皮 藿香 砂仁 炙甘草 姜枣水煎服。
\x藿香正气汤\x 散风寒,消饮食,止呕吐,定泻痢。
白术 陈皮 半夏 桔梗 砂仁 藿香 苏叶 白芷 甘草 白茯苓 浓朴 姜 水煎服。
\x六味地黄丸\x 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嗽,头目眩晕,眼 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腰膝萎软,自汗盗汗,诸血失音,水泛为痰,血虚烦 躁,下部疮疡,足根作痛等证。
熟地黄(八两酒煮杵膏) 山茱萸(酒润去核炒) 干山药(炒黄各四西)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 (人乳制焙) 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四钱。
按∶肾恶燥,脾恶湿,补阴药中多是湿药,肾虚而脾胃壮实者宜,若脾肾两虚 则不可也。惟此六味丸、八味丸及八物肾气丸专补肾虚,兼理脾胃,不湿不燥,于 脾肾两虚者,甚得其宜矣。肾者,水脏也。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故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地黄味浓,为阴中之阴,补肾填精以为君。山茱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 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相宜也。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仇,故用为臣。丹皮亦 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 也。且色白属金,能培肺部,又有虚则补母之义。至于泽泻,有三功焉!一曰利小 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无喜攻增气之 虞,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而昧者薄其功缓。盖用药者,有四失也∶一则 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九蒸则不熟,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一 则恶泽泻之渗而减之则使者微。蹈是四失,焉望其药之有功乎?
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二两,名知柏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王冰所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本方加五味子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本方 加五味子二两,麦门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本方加 杜仲、牛膝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x七味地黄丸\x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 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临用去皮忌火,勿出气。
肾水不足,虚阳僭上,必用此方,以引火归原。夫五志之火,可以湿伏,可以 直折龙雷之火,惟当从其性而伏之。肉桂性热,与火同性,杂在下焦壮水药中,能 引虚火降而归经。且肉桂之质在中半以下,其性专走肾经。本乎地者,亲下之义,况 相火寄于甲乙之间,肝胆木旺,则巽风动而烈火焰明。古人谓北方不可泻肝,泻肝 即所以泻肾。《本草》曰∶木得桂而枯,取其义也。经曰∶热因热用,此之谓也。或 者畏其热而遗之,岂达造化升降之微乎。黄柏、知母治相火,仅可施于壮实,若虚火 而误用之,则肾因泻而愈虚,愈虚而火愈炽矣。
\x八味地黄丸\x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
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等证。
即七味丸加熟附子(一两。切片,微火焙。)
肾有两枚,皆属于水,虽有左右之分,初无水火之别,考之《内经》,昭然可览。
《仙经》曰∶两个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真精。又曰∶两肾中间一点明。夫真精者,
明也,即命门相火也。命门乃穴名,而其穴在两肾中间,盖一阳生二阴之间,所以 成乎坎,而象天之北也。经曰∶少火生气,人无此火,生化之源几乎息矣。非附子健 悍,不足以嘘既槁之阳春。王太仆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方是也。
冯鲁瞻曰∶按脾胃虚寒之至者,丹皮、泽泻甚非所宜,减此二味,加牛膝、杜仲、
鹿茸、五味子更佳。又曰∶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八味丸兼补右肾相火,少年 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火乘 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证,非桂附之温散而能治 之乎!昧者畏其热,殊不知所补之火,乃真阳之元也,真阳之元一得,阴翳之火潜消矣。
\x金匮肾气丸\x 治脾肾大虚,腰重脚重,小便不利,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 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山茱萸(去核) 干山药(炒) 川牛膝(酒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