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服之自消。
麦芽三两炒,热水煎服,立消。(麦芽取其消散精华以绝乳之源也。麦芽耗散之力可见,故本草谓其能消肾也。)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回乳门主方属性:回乳四物汤 产妇无儿食乳,以致乳汁肿胀坚硬,疼痛难忍。
熟地 当归 白芍药 川芎(各二钱) 大麦芽(二两炒为粗末)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用裹脚布速紧两乳,以手揉按,其肿自然消散,甚者再用一服。
又方 浮小麦煎浓汁,服之自消。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乳汁闭塞胀痛门主方属性:验法 用有嘴茶壶内贮滚汤半壶,将肿乳塞住壶内,使壶中热气熏乳,再令 一人口含壶嘴吸之,其窍即通,候水温,看水面所浮皆乳,即其验也。
又法 用猫胡子向乳窍内通之,并不痛;找出猫胡子,乳汁自通。
又法 用大儿频吮自通。
又法 谷树叶同糟盐煨热缚乳上,自通。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断乳门主方属性:画眉膏 断小儿乳。
栀子(三个烧存性) 雄黄 轻粉 辰砂(各少许)
为末香油调匀,俟儿睡着浓沫两眉,醒来自不思乳,未效再用。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腕疽门主论属性:申斗垣曰∶腕疽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发于腋下近胁,乃手厥阴心包络经,多血少 气,天池穴初起胁肋下及两腿、足,生赤肿痒。二十五日不溃者死。九日刺脓赤者 可治。如内罨周遭赤干,疮口内见脂膜黑者不治。此证多因捕打而生。(《启玄》)
\r腕疽\p04-a41a140.bmp\r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血胤疮门主论属性:申斗垣曰∶血胤疮,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渊腋胁肋旁,赤色或有头,无 头如肥皂核大,在肉中如针刺痛,忽长大至胸,兼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发于期门,
名曰腋 。女人患此走诸处,二三年变名结 。三五年出黑水死。(《启玄》)
\r血胤疮\p04-a41a141.bmp\r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传心疽门主论属性:申斗垣曰∶传心疽,生于胁下京门、带脉二穴之次,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痛 痒彻心,如针刺之,痛渐溃至脐者死。(《启玄》)
\r传心疽\p04-a41a142.bmp\r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胁痛门主论属性:朱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 肝汤。右胁痛为肝经移病于肺,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宜消积。
气弱人胁痛,脉细紧而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
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加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
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 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 而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胁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解痛以琥珀膏 贴之,或白芥子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
澄曰∶人有房劳内伤,胁下有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大滋肾水以补母。
又曰∶左胁痛、胃脘痛二证,妇人多 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 达,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 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胁痛门主方属性:胁痛。(《秘方》)
小茴(一两炒) 枳壳(五钱麸炒)
研末每服二钱盐汤调服。
胁痛红及半身甚发水泡者。(《医旨余绪》)
大栝蒌(一个,重一二两,连皮捣烂) 粉甘草(二钱) 红花(五分) 一剂而愈,真神方也。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胁疽门主论属性:\r胁疽\p04-a41a143.bmp\r 《灵枢》云∶发于胁,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状大痈脓,其 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锉 翘草根各一升,(《甲乙经》锉 草、赤松根各一升。)以水 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即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王肯堂曰∶胁疽属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火热毒,怒气相并而作,宜速治,不 然溃烂不敛,多致危殆。(《准绳》)
陈实功曰∶胁痈多从郁怒肝火而发。虚怯人多有之,肥胖内实者无此证。初起宜 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四妙汤加香附、青皮;脓成者即针之,勿伤内膜;溃 后八珍汤加山萸肉、牡丹皮、泽泻,兼滋肾水。若虚劳而得者,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俱死。(《正宗》)
汪省之曰∶胁痈即穿胁痈,左为痈,右为疽,乃风湿入于骨间,日久不散,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