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脐中,因食冷物油腻之物,积聚于气海之间,聚结成痈。若不速治即内溃,脐内出脓,四围坚 硬,或 出紫血水者,即难治也,无此则生。宜多服腊矾丸。
胡公弼曰∶脐痈乃心经受证流于小肠经,毒发于脐,甚至脐中出粪。(《青囊》)
《心法》曰∶脐痈禁针,肿大如瓜,高突若铃,无红无热,宜隔蒜灸之。溃后得 稠脓者吉;时出污水臭秽者逆。
\r脐痈\p04-a41a150.bmp\r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脐漏门主论属性:申斗垣曰∶一老人年将六十,妻少而不自悟,得漏脐疮年半,臭不可近,百治 不效,自分必死,其老母哭拜求余,且曰君能存吾子以继香烟,则母子没齿不忘大 德,余以补剂治之,外以艾灸脐上,次日则不臭矣。余更以膏药贴之,后用生肌散 填满脐口,又以补中益气汤半月而安。又有一老翁年七十有五,因气恼忽患脐漏三 月余,自分必死,余照前治之,不半月而愈,后至八十三岁而卒。噫,神哉方乎!(《启玄》)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肚皮青黑门主方属性:肚皮忽然青黑,不急治须臾即死。胡粉酒调敷之。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肚痈门主论属性:汪省之曰∶肚痈乃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二经受证,热结之毒发出于表,壅聚成痈也。(《理例》)
窦汉卿曰∶肚痈乃脾经之毒,因食煎 油腻,酒醉太过入房,以致毒不流通,聚 成此痈。或生于内,或生于外,若不速治,溃透脾膜则死。(《全书》)
\r肚痈\p04-a41a151.bmp\r 《心法》曰∶腹皮痈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痛日久,后发痈肿于皮外,右 关脉见沉数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粱火郁而成,不可过服克伐之药。若希图消 散,过伤胃气,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立见危亡矣。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肚痈门主方属性:肚痈神效方 石楠树嫩红叶捣汁一茶盅,冲酒缓缓服之,渣敷痈上缚之,五服全愈。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篇名>小腹痈门主论属性:\r小腹痈\p04-a41a152.bmp\r 王肯堂曰∶小腹痈,脐下一寸五分为散火祛风之药,乃补气温火之味耳。盖阴 成阴毒,乃寒虚之故,寒因虚而不行,毒因寒而凝结,用热药以祛寒,自能解寒散 毒也。辟寒救腹丹∶白术三两,茯苓三钱,肉桂三钱,金银花三两,附子二钱,当归 二两,蛇床子五钱。水煎一服内消矣。已溃者三剂脓尽肉生,四剂全愈。此以白术 气海,二寸为丹田,三寸为关元,皆属任脉。由七情不和所致,若溃而低陷,脓水 清稀,或溃烂久不敛者死。(《准绳》)
《鬼遗方》曰∶小腹疽,又名冲疽发,小腹疼痛而振寒热,四日 ,五日变色,
可刺。不刺及导引出脓毒不治,五十余日死。
陈远公曰∶有生痈小腹间者,必无阳证,以地属阴部位也。阴生阴毒,似乎至 重,然纯阴无阳,一用阳药,立可成功,无奈世人一见肚腹生痈,多用阴药消毒,反 成不救,为可悯也。然余所谓阳药者,非为君者,以其专利腰脐之气也,腰脐利则 下部尽利矣。后以蛇床、银花祛毒瓦斯易消,又恐寒极不能直入,故加附桂斩关而入,惟 是一派干燥之味,邪虽去除,未免耗血,故用当归阳中之阴,少制其横,则阴寒渐散,
又无阳旺之患,所以奏功也。(《冰鉴》)
(陈实功曰∶小腹痈生小腹,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有 热渐红者,属阳易治。无热不红者,属阴难治。此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虚气滞而成也。(《正宗》)
又曰∶初起七日以内者,艾灸七壮膏盖,首尾内服壮脾胃,养气血,行经补托 之剂,可保无虞。如误用克伐攻利凉药,败证必出,急用十全大补汤加参、 、姜、附 救之;如补托不应者,终久纵愈成漏。
冯鲁瞻曰∶腹痈者,患于脐下,或旁二寸许,是属脾经;若近胁者是属胆经。是 证多因脾家阴虚,气凝血滞伤脾所致。(《锦囊》)
胡公弼曰∶小腹痈又名丹毒痈。乃饮食不调,寒热伏结于肠胃成毒,多生于小腹之侧。(《青囊》)
《百效全书》云∶腹痈生于皮里膜外,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虚气滞而成,小儿乃 惊积亏损而致。但此证不问初起已溃未溃,宜壮胃气而佐以行经活血之剂,若误用克 伐及下利寒凉,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矣。倘服下利降火破气消瘀等药,急用大剂参、
、姜、附或十全大补汤救之。如疮势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未有脓也,四君子汤 加川芎、当归、白芷、枳壳。如 肿痛甚,隔蒜灸五七壮以杀其毒,内用托里之剂。如 肿起而软,色不赤者,脓已成也。脓成外不溃者,卧针刺之,以泄其毒。不可直针,
以伤其膜,内服托药,搽玉红膏生肌收功。
《心法》曰∶小腹痈由七情火郁而生,每发于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脐 下二寸。)关元穴,(在脐下三寸。)皆属任脉经。此三穴或一穴发肿,即为小腹痈。高肿红活,
疼痛牵背,易溃脓稠者易治;若漫肿坚硬,绵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