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内踝疽门主方属性:\r内踝疽\p04-a41a193.bmp\r \x祛湿消邪汤\x(岐天师)
薏苡仁(二两)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 蒲公英 当归(各一钱)
水煎服。(此湿热也,祛湿清邪汤主之。盖湿气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苡去湿而利关节之气,金银 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则邪易散而湿易退矣。然而血虚则水气易侵,湿邪易入,今用当归以补其血,血 足水无所侵,而湿难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外踝疽门主论属性:\r外踝疽\p04-a41a194.bmp\r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脚拐毒,生足外踝,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下注。(《准绳》)
申斗垣曰∶脚拐毒又名鞋带疽,乃膀胱经寒湿注于皮肤,伤于筋骨,平常不觉,
久则疽发于两踝是也。(《启玄》)
《心法》曰∶外踝疽属三阳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
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宜服内托羌活汤。若虚弱将欲作脓,跳痛无时者,俱服十全大补汤。(《金鉴》)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穿踝疽门主论属性:陈实功曰∶穿踝疽即脚拐毒,乃足三阴经湿热下流,停滞而成。初起内踝肿痛 彻骨,举动艰难,甚则串及外踝通肿。此证若不早治,因循必成废疾。(《正宗》)
又曰∶大法,初起宜荆防败毒散加牛膝,胀者针之,玉红膏敛之,虚者补之。
《心法》曰∶穿踝疽乃脾经寒湿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先从内踝骨发起,串及外 踝,至蚀里外,通肿不红,以有头为阳,易破易治,若只闷肿无头为阴,难溃难愈。如 初起寒热往来,有红晕兼有热也,宜荆防败毒散,皮色不变者,宜万灵丹,其余悉同痈疽治法。(《金鉴》)
又曰∶内踝疽生两足内踝近腕之处,属三阴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 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初宜疮科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 己宣通之,外以蒜灸消散,已成服内托黄 汤,若虚弱者将欲作脓,跳痛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
又曰∶穿踝疽,内踝疽,外踝疽,若溃出清水,或投方不应,缠绵日久者,必成废疾,难治。
澄曰∶内踝疽即鞋带疽,属足三阴经脉络,外踝疽即脚拐毒,足三阳经脉络,皆 生两足踝近腕之处,俱由寒湿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初宜隔蒜艾灸。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驴眼疮门主论属性:澄曰∶脾经湿毒,流滞足胫骨,烂如 疮,四边紫黑,时流毒水,或淌臭脓,名 曰驴眼疮,俗名夹棍疮,因其疼痛难堪,故名之也。亦有碰伤而成,亦有毒蚊蛇蚤咬伤而起,最难收功。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驴眼疮门主方属性:驴眼疮(《集验》) 田螺捣烂,敷数次即愈。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足发背门主论属性:\r足发背\p04-a41a195.bmp\r 《鬼遗方》云∶足跗发(跗一作趺,足面也。)起足 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发 赤白脓血不多,其疮上痒及赤黑者,死。
王肯堂曰∶足趺结毒肿痛,名足发背,
属足厥阴肝阳明胃经之会,多因湿热乘虚而下注。脓稠可治,脓清紫陷者死。(《准绳》)
《灵枢》云∶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王肯堂曰∶病虾证患脚背手背,肿大有赤痕,如虾之状。(《准绳》)
又曰∶脚背或脚趾肿痛不可忍,以脚高悬起,其疼方止些。若以脚垂下,其疼不可当者,名倒拔肿疡。
申斗垣曰∶脚发背一名蛇沿毒,因草木蛇游,人行草上,惹受蛇毒。初起坚硬 红肿,光泽疼痛,作脓者可治;其状如汤泼,发大水泡,不久则变紫色而穿破者,或 经年不愈,至骨成潭者,俱难治矣。(《启玄》)
又曰∶脚发背,亦有肾经湿毒流滞而成。
汪省之曰∶足发背发于足背冲阳、陷 谷二穴,乃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初发令人寒热作呕,痛痒麻木。(《理例》)
《心法》曰∶足发背一名足跗发。足背虽属三阳,而偏主胆胃二经居多,证由七 情内郁,或兼六经外伤而成。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 在至阴之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谓为险候也。宜别五善七恶而分顺逆。发背 者,大疮之通名也,或痈或疽,均当细辨,顺逆既分,则生死可判矣。
又曰∶初宜隔蒜艾灸,令疮速溃。
澄曰∶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比之手发背为尤重。
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 成,总之外染者轻,内邪流滞者重。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篇名>足心痈门主论属性:\r足心痈\p04-a41a196.bmp\r 《鬼遗方》云∶两脚心发彻骨者不治,如脚心微皮破,不至深发,脓不多者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