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
仲景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寸口脉数,此为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 咳,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经曰∶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又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又曰∶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虚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 血,下闻病音。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此肺 之脏也,一百八十日内死。
《难经》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肺苦 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又曰∶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经曰∶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又曰∶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又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又曰∶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 暮也。
又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又曰∶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一云口鼻虚张短气)。气出而不返。
仲景曰∶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绝。
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大便 溏为肺水。
肺为气之主,而肾又为气之脏,是以气出之于肺,而纳之于肾也。
补∶人参、山药、百部、五味子、阿胶、黄芩、紫菀、茯苓、麦门冬。
泻∶防风、葶苈、泽泻、枳壳、苏子、桑白皮。
温∶干姜、生姜、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凉∶沙参、黄芩、桔梗、马兜铃、栝蒌仁、元参、栀子、川贝母、天门冬、人溺。
引经报使∶白芷、葱白、升麻。
<目录>卷三\内景图说(上)
<篇名>大肠属性: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 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
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r大肠图\p04-a41a18.bmp\r 又曰∶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合之一。
又曰∶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肠脐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脐傍天枢。(俞为阳在背,募为阴在腹。)
又曰∶大肠为白肠。
又曰∶厥气客大肠,则梦田野。
又曰∶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又曰∶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即伏字,瘕,音假。)
又曰∶广肠一名肛门,言其处如车HT 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
又曰∶直肠受大肠之谷而导出焉。
又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曰∶是动病,则齿痛 肿,是主津液。( 音拙。)
手阳明大肠引经药歌∶ 卯大肠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胶,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将军 (即大黄)麻葛(根)枳(壳)升(麻连)翘。
又曰∶是经多气多血。
《难经》曰∶大肠二斤十一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 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
又曰∶上接小肠下口,下接直肠肛门。
又曰∶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本脏篇》云∶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理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 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大肠之见证也,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气满,皮肤坚而不痛。
经曰∶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灵枢》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满则狭短。
又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又曰∶肠中寒则鸣飧泄,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经曰∶大肠小肠为泄。
又曰∶大肠乃肺之腑也。
又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