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48-疡医大全-第65页

,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 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淅,音昔,洒淅 也,厥冷也,邪气也,即伤寒伤风类。)
又曰∶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列缺穴。)
又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又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 而遗矢。(矢,屎也。)
又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又曰∶肺胀者,虚而满,喘咳倚息,目如脱状。
又曰∶肺水者,身重而小便难,时溏泄。
又曰∶肺中寒者,吐浊涕。
又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又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 音壁,跟也。)
又曰∶右寸,肺大肠脉所出。(浮短而涩,肺也。浮短而疾,大肠也。)
又曰∶肺脉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气来毛而 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又曰∶肺病身有热,咳嗽短气,吐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色当白而反赤,死,是火克金也。
又曰∶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吐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血汗者,禁再汗。至令谓 至盛暑之令也。)
又曰∶肺气盛,寸口(右手)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肺为娇脏。
又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零四孔,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
(椎音捶, 同。)
又曰∶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 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黄,卒遗矢无度。
手太阴肺引经药歌∶ 寅肺升麻南(星)款(冬花)桔(梗),元(参)台(香)山药麦(门冬)天(门)冬,阿胶茯(苓)味 (子)葱(白)桑白(皮),枇杷(叶)杏(仁)麻(黄)豆蔻同,栀(子)缩(砂仁黄)芩知(母 桔)梗藿(香)石(斛),葶苈(木)瓜(白)芍枳(壳紫)苏(木)通。
经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当汗出大喘。(若身热无汗,乃大肠燥结之征,尚可生也。)
《卮言》曰∶肺者, 也。 然居乎上,为五脏之华盖。
《医旨绪余》曰∶肺者,勃也。言其气勃郁也。
经曰∶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又曰∶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
又曰∶多食苦,则皮肤槁而毛拔。
又曰∶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如擦残汗粉者,为肺气绝。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是肺邪虚中 寒,鼻衄出血,咳嗽有血,属肺经。
忧而动血者属肺。
气绝候。
《灵枢》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俱 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气绝于外者,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甚 者手足不仁。
又曰∶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必身色青。阴气先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黄,腋下温,
心下热也。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肺神,皓华字虚成。
七神注云∶魄者,精气之匡佐也。
《灵枢》曰∶并精出入谓之魄。
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也。
皇甫谧曰∶脾胃一败,肺气先绝。
经曰∶肺在志为忧,肺之志为悲。
又曰∶忧则气沉。
又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盖忧则隔塞痞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气固于内,则大上便道偏,
不得通泄也。
经曰∶精气并于肺则悲。
又曰∶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
又曰∶悲则气消。
又曰∶肺主杀,故其志为悲。
又曰∶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丹溪曰∶忧伤肺者,以喜胜之,以怒解之。
《灵枢》曰∶肺色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又曰∶鼻者,肺之官也,肺病则喘息鼻张。
经曰∶肺主秋,西方辛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畜为鸡,(一作马。)其虫为介,其 果为李,其菜为韭,其经为手太阴肺。
又曰∶肺藏于石。
《灵枢》曰∶五脏六腑,肺为之盖。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 下,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 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气贲迫肝,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 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脉经》曰∶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