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热加茯苓、槐花;冷加白茯苓、木香 ,此则自根自本之论也。虽然精气血出于谷气,惟大肠下血,以胃药收功,以四君子汤、参 白术散,以枳壳散、小乌沉汤和之,胃气一回,血自循经络矣。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 随见,脏毒者,蕴积毒久而始见。又云∶人惟坐卧风湿,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
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作也。挟热下血,清而色鲜,腹中有痛;挟冷下 血,浊而色暗,腹内略痛。清则为肠风,浊则为脏毒。有先便而后血者,其来也远;有先血 而后便者,其来也近。世俗粪前粪后之说,非也!治法大要∶先当解散肠胃风邪,热则败毒 散,冷则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当归,后随其冷热治之。
一河间云∶“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 伤则 不得 生。诸方皆谓风热侵于大肠而然,若饮食有节,起居有时,肠胃不虚,邪气从何而入。
一妇人素患痔漏,每因热则下血数滴,以四物汤加黄连,治之即愈。后为大劳疮肿痛,
经水 后去蒲黄、芩、连,加地骨皮数剂而安。丹溪云∶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 气俱虚,故也。二脉为脉经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卫营脏腑,若气血调适,经下根据时,
若劳动过极,脏腑俱伤,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治宜 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则自正矣。
一男子有痔漏,每登厕肛脱,良久方上,诊其脉,细而滑,用补中益气汤,三十余剂,
遂不 虚者四物汤。血热者凉血,四物汤加黄柏。肺与大肠为表里,故肺脏蕴热,则肛闭结。肺 脏虚 收矣。
附方
秦艽苍术汤
治肠风痔漏,大小便秘涩。
秦艽 苍术(米泔水浸炒) 皂角仁(烧存性) 桃仁(各一钱半) 黄柏(酒制) 泽泻 当 归尾 。
当归郁李仁汤
治痔漏,大便结硬,大肠下坠出血,若痛,不能忍者。
当归尾(酒拌) 郁李仁 泽泻 生地黄 大黄(煨) 枳壳 苍术 秦艽(各一钱) 麻子 仁
加减龙胆泻肝汤
(方见下疳门) 治痔疮,小便涩滞,或痔肿痛。
四物汤
(方见瘰 门)
秦艽防风汤
治痔漏结燥,每次大便作痛。
秦艽 防风 当归(酒拌) 白术(各四钱半) 黄柏 陈皮 柴胡 大黄(煨) 泽泻(各 一
八珍汤
(方见溃疡发热门)
加味四君子汤
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黄,心忪耳鸣,脚弱气乏,及一切脾胃虚,
口淡,食不知味。又治中气虚不能摄血,致便血不禁。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白扁豆(蒸) 黄 (炙) 甘草 为末,每服三钱,白滚汤点服
四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便血不止。
人参 白术(炒)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姜三片,枣一 枚,煎八分,食远服。
黄连丸
治大肠有热下血。
用黄连、吴茱萸等分,用热汤拌湿,罨三日同炒,拣出,各另为末,亦各米糊丸,梧子 大。每服二三钱,粪前红,服茱萸丸,粪后红,服黄连丸,俱酒下。
六君子汤
(方见作呕门)
除湿和血汤
治阳明经湿热,便血腹痛。
生地黄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 黄 (各一钱,炙) 白芍药(一钱五分)
升麻 水二钟,煎八分,空心候宿食消尽,热服。
槐花散
治肠风脏毒下血。
槐花(炒) 生地黄(酒拌,铜器蒸半日) 青皮 白术(炒) 荆芥穗(各六分) 川芎(四 分炙)当归身(酒拌) 升麻(各一钱) 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下,水煎服亦可。
补中益气汤
人参败毒散
(二方见溃疡发热门)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或呕吐泄泻。凡大病后,皆宜服此药,以 人参 茯苓 白扁豆(去皮姜汁拌炒) 白术(炒) 莲肉(去心皮) 砂仁(炒) 薏苡仁(
炒) 桔梗(炒) 山药 甘草(炙,各二两) 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石菖蒲煎汤下。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不能统摄,心血以此妄行,或吐血下血,或健忘怔忡,惊悸少寐,或心脾作痛。
白术(炒) 茯神 黄 (蜜炙) 龙眼肉 酸枣仁(蒸,各一钱) 人参 木香(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作一剂,水一钟,姜一片,枣一枚,煎六分,食远并临卧服。
小乌沉汤
治气不调和,便血不止。
乌药(一两) 甘草(炙,二钱) 香附(四两,酒制) 每服二钱,食前盐汤下。
不换金正气散
(方见作呕门)
枳壳散
治便血,或妇人经候不调,手足烦热,夜多盗汗,胸膈不利。
枳壳(麸炒,一钱) 半夏曲 赤芍药(炒,各一钱)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