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
2.解密
这一段的解,还是回到儒学这面来解。
此时说破根源。祖师已经把根源说破了。我前面已经解出来了。人们追求的是高深莫测的道理,所以把一些事情搞得太复杂,让人不可着摸。其实修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在于识不破根源。最简单的事情,却是最高深的学问,能达到臻境。修行人往往喜欢拨高自已,俯视众生,忘却了脚下的路,最后把自已搞迷糊了。然而路就在脚下。
其实上一解,我已经把祖宗之学的基本原理讲解清楚了的。中华的祖宗之学,早已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需要解决根源性的问题才能回答的。祖师已经说破了根源,所以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三个理论思考不能获得的答案,在实践中根本就不是问题。比如家谱,比如三生石。这里有现成的答案。
这三个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要跨时空的追根朔源,才会有答案的。而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与理解能力,根本就无法跨时空。所以这三个问题西方人无法解决。然而,中华的祖宗之学却是跨时空的。无论是家谱,还是修行,还是因为修行而看到的三生石,这一桩桩一件件,那一个不是跨时空的?所以解决这三个问题易于反掌。
祖师为何能说破根源?因为根源的问题,亦是要跨时空的。我们可以依据记载而追根朔源,比如家谱。我们亦可践行而追根朔源,这个就是修行。你不修行,你就进入不了你不可见的时空,更别说跨时空了。若你修行有成,跨时空就成为了可能,你就能追根朔源了。祖师之所以能说破根源,是因为他是修行的高手,仅此而已。
悟空心灵福至:整个朝庭,都认为他应该认朱佑樘为父,但他没有认。他心中的皇帝就是朱佑杬,他的父亲就是朱佑杬。这是最朴实的道理,为何朝庭众臣认识不清楚?不是认识不清楚,是昧着良心在干事情。世宗对祖宗及人伦的所作所为,是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知。认错了祖宗,是很麻烦的,不仅影响到后代,亦影响到人伦。而一个虚名的皇帝,真的没啥用处的。朱佑杬说过他想要这个皇位了吗?这个皇位对他有意义吗?人都去世了,没有用了的。
世宗坚持了正确的选择,保护住了家谱不被篡改,保护住了家谱的真实性,所以他得到了福报。
这里要讨论一下的是,朱佑杬到底能不能以皇帝的身份进入太庙?应该是能的。因为朱元璋就把他的祖父,父亲等供进了太庙的。这事并非世宗胡作非为的,世宗办这事是有根源的。
切切记了口诀:口诀是对朴实的修行的总结,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所以要切记。世宗一直记着他是嗣皇帝位,所以他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口诀。
对祖师拜谢深恩:他的一生,是对“嗣皇帝位”的保卫,而这个关键点,就是朱佑杬的地位问题。小宗继大统,面临的复杂的局面,他都应付自如。最后以皇位,报答了其父的养育之恩。
即出后门观看。《明伦大典》成就,睿宗进了太庙,世宗也给自已先占了位,这事就办妥了。后门进这事前面解过了的。后门出说明他已经把事情办妥了。
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东方指的是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天色微舒白,已经天亮了。太庙的事办明白了。
西路金光大显明:金指的是朱佑杬,朱佑杬是老四,四为金。为了表达对其父的孝心,嘉靖皇帝亲自为皇陵定名,曰:“显者,光也,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这就是西路金光大显明。作者写明显陵,说明下面的就是明显陵的事了。
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前面解过,这个前门,就是世宗的办公地及住宿的地方。也就是紫禁城。世宗在皇宫,依着原来的老套路,考虑到了明显陵。
坐在原寝之处:这个意思是,朱佑杬的墓还在原处。
故将床铺摇响:世宗开始对其父的移坟之事提上了日程。
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起耶就是移朱佑杬的棺木至北京,即迁陵。
天光了!天光了!“显者,光也,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用了两个”光“字,说的就是明显陵。
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世宗的想法,大臣们以前是反对的,现在都不反对了。还正睡着呢,就是这个意思。
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说明世宗已经动了迁陵的念头。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生母章圣皇太后蒋氏病逝,蒋太后生前曾表示要与朱厚熜的生父合葬,并且嘉靖皇帝也一直有将显陵北迁的想法,遂借蒋太后去世之机,再度提出了将显陵北迁的提议:“分天寿山大峪处建造显陵……启事兴工,一面南奉皇考梓宫来山合葬,庶慰朕二亲之灵,以伸朕以礼终事之情”。此次提议后,大臣们没有反对,朱厚熜也就祭告长陵,并命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兵部尚书张瓒,太监鲍忠三人南下迎奉睿宗的梓宫。然后在朱厚熜祭告长陵之后,他的想法出现了动摇,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开始倾向于将蒋太后南迁与睿宗合葬。派遣大臣前往显陵调查,发现显陵地宫渗水,于是朱厚熜决定将蒋太后梓宫暂时安置于慈宁宫,他则亲自南巡视察显陵,最终将蒋太后送返显陵与睿宗合葬,遂结束了迁陵之议。
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世宗动了迁坟的念头。祭告长陵时,内心也矛盾。自已也作不了决定。打混就是指的这种矛盾的心情。暗暗维持,这个事,因为群臣不反对了,反而他却失去了主意。
子前午后,自己调息:子前午后,指的是思前想后,自己调息,指的是还亲自南巡视察显陵。最终将蒋太后送返显陵与睿宗合葬。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这个三年是何时?其实指的是早过去了的嘉靖三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
嘉靖三年(1524年),前锦衣卫百户随全和前光禄寺录事钱子勋向朱厚熜提出提议,建议将朱厚熜生父的梓宫由显陵迁葬于天寿山。此提议正合朱厚熜的心意,朱厚熜便以此为由召集大臣商议显陵北迁一事。
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出乎朱厚熜意料的是,大臣们对此提议纷纷表示反对,尤其以工部尚书赵璜为重,他提出显陵不可北迁者有三,“先皇体魄所安,不可轻犯,一也;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二也;国家根本所在,不可轻动,三也”。以此三条向言明不赞成迁陵的看法,并且还原因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旧历来反对此议:“昔高皇帝定鼎南京而仁祖之陵远在凤阳,文皇帝迁都北京而孝陵远在钟山,皆不敢迁改,陛下之视显陵,犹太祖之视仁祖,太宗之视孝陵也”,大臣们也多赞同这一看法,朱厚熜权衡之后也就放弃了将显陵北迁的想法。
公案比语,指的就是高皇帝、文皇帝之父,都没有迁陵。
外像包皮:不可轻犯;不可轻泄;不可轻动,把迷信的世宗给打动了。
最终,世宗没有迁陵。
3.探讨
1.这一段,写的是世宗的一片孝心,当了皇帝,并没有忘记其父。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这些关系,都是符合阴爻阳爻的运行规律的,其实不必刻意为之。但是秉性使然就不一样了。大圣是这种秉性,天圣亦是。按理来讲,老祖现在无权无势,各种技能他们也会,对老祖形成了超越。老祖东躲西藏,但无论是他的老婆,还是他的儿子,都在到处找他。这不是老祖有什么能耐,而是他们秉性使然。老祖对紫霞,是不放心的,因为她上一次就跌落死灵谷不得出。说明她心法不行,容易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而不能看到宇宙的阴爻阳爻运行的本质。这就象我说入逼一样,我这句话一出,很多人就沦陷了,无限的幻象就会涌现出来。他们是看不到我说的这话背后的阴爻阳爻的运行本质的,看不到我在讲修行的原理。我在时间科技系列中讲的阴爻阳爻的易的原理,几个人能懂?但是说入逼原理,傻子都能懂的。
2.迁陵这事,思前想后,世宗最终没有实施。传说迁陵一事,其母蒋氏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可能是他最终没有实施的真正原因。钟祥是朱厚熜的故乡。落叶归根的思绪应该是有的。从史料上来看,嘉靖十七年时,朱佑杬的这个家九口人,只剩下朱厚熜与永淳公主了。这对世宗的打击应该是非常大的。而永淳公主在嘉靖十九年去世。逝者逝已,但对活着的人,是沉重的打击。
3.这次南巡,是世宗最后一次回故乡钟祥。世宗回故乡钟祥后发生的事,对世宗打击是非常大的。永淳公主在嘉靖十九年去世。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这是对世宗的致命打击。世事难料,各有各的难处。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这个世界的易的运行本质使然,即阴爻阳爻运行本质的使然。我们身陷其中,并不自由。即使嘉靖一生要强,皇权在握,亦概莫能外。众灵一直在调整自身的姿式,适应这个环境,获得解脱。但是众灵不知道的是,不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否则就会折腾得遍体鳞伤。
4.阴阳是对立的,你执其一面,另一面就会相应的强大起来。嘉靖皇权威逼,宫女们就发动了壬寅宫变。若嘉靖不理她们,把她们打入冷宫,会有这事吗?不会的。很多事吧,你认为是你自已想做的,其实是阴爻阳爻运行逻辑让你做的。而且所做的一切,终将归零。
老祖躲的是啥?躲的是没完没了的破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老祖的座佑铭。
老祖看透了宇宙背后的阴爻阳爻易的运行逻辑,所以他成为了大自在王。
5.现时的中华人,努力成为世界第一。全国人民为此奋斗了一生,成绩蜚然。若这些老板们,没有给人们谋到福利,整天恬着个逼脸要求人们左一个阵痛右一个阵痛,生活在996的无尽痛苦中的话,还不如老祖的大自在王的。你以为的996是应该的,可这是天理不容的。老板们破产,是不会有人同情的,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真话难听,但事实就是事实。再说了,你赚了那么多的钱,被人一锅端了,你这是何苦?傻逼而已,你还怪上我说你两句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