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形而上,觀天地,俯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音之所不能該聽,無與焉。果且奚所受職耶?
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
夫體適於一方者,造餘塗則閡矣。王弼曰: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若溫也,則不能凉;若宮也,則不能商。
范曰:三才具而萬物分,其用未嘗不相侍也,故有所短者有所長,有所通者有所否。
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順之則通也。宜定者不出所位。
皆有素分,不可逆也。
范曰:天穹然而剛健,無不覆燾,未必能形載也;地隤然而止靜,無不持載,未必能教化也。聖人位乎其中,仰觀俯察,與天地參,教自我設,化自我行,斯能贊天地之化育矣。然教化之用,亦豈能違物之所宜哉?物無常宜,宜在隨時。吾則順其自然,而無汨其陳焉,俾萬物之生,各得其宜而已。故教出於不言,化成於不宰,其不違物之所宜,是乃所以輔相天地之宜者耶。
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方員靜躁,理不得兼,然尋形即事,則名分不可相干,在理之通,方員未必相乖。故二儀之德,聖人之道,燾育群生,澤周萬物,盡其清寧真粹而已。則殊塗融通,動靜澄一,蓋由聖人不逆萬物之性,萬物不犯聖人之化。凡滯於一方者,形分之所閡耳。道之所運,常冥通而無待。
盧曰:氣運者能覆載,神運者能教化,然則天地生萬物,聖人隨狀而用之。
政和: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聖人位乎天地之中。凡以成變化而已。變化代興,萬物異宜。天地之與聖人,豈能違其所宜哉?蓋聖人之於天地,相辯則為三極,相通則為三才。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所宜。所宜定者,不出所位。此言職之有分也。故以其所辯者言之,若夫聖人之道,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則上下同流而無間,安有長短之相形、通否之相異者哉?
范曰:天有陰陽,地有陰陽,故天地之道,陰陽必貴其相交也;不化則不生,不義則不成。故聖人之教,仁義必貴其相濟也;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故萬物之宜,剛柔必貴其相雜也。然天地體道,故擅覆載之功,萬物待之以生,而未嘗留道;聖人體道,尸教化之任,故物待之以成,而未嘗容心。是皆隨物之宜,亦不出所位而已。鵬、鷽之小大,何足以相笑?夔、蚿之多寡,何足以相憐?不浴鵠而黔烏,不績鳧而斷鶴,因其常然付之自然爾。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形、聲、色、味,皆忽爾而生,不能自生者也。夫不能自生,則無為之本。無為之本,則無當於一象,無係於一味,故能為形氣之主,動必由之者也。
盧曰:有形之始謂之生,能生此生者,謂之形神。能形其形,能聲其聲,能色其色,能味其味者,皆神之功,以無制有。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
夫盡於一形者,皆隨代謝而遷革,是故生者必終,而生生物者無變化也。
皆無為之職也。
至無者,故能為萬變之宗主也。
盧曰:神所運用,有始必終。形、聲、色、味,皆非自辯者也。所以,濳運者乃神之功高焉。無為而無不為也。
政和:生形、聲、色、味,皆物之化,故隱斯顯往。斯返生生者,形形者,聲聲者,色色者,味味者,皆道之妙。孰原其所始,孰要其所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謂是故也。
范曰:疑獨者不生,不生者能生生,故形、聲、色、味皆有待而生也。然太虛之中,物成生理而形者自呈。太山、秋毫,彼奚自而形耶?惟大象無形,乃能形形;吹萬不同,而聲者自應。雷震、蚋飛,彼奚自而生耶?
惟大音希聲,乃能聲聲;留動而後生色,彼固不能自色也,賁而無色,蓋有為之色色者;物成而後有味,彼固不能自味也。淡乎無味,蓋有為之味味者;形形而我無形也,故如鎰之寂,妍醜畢現,而鑑實無形,豈與形者俱有?聲聲而我無聲也,故如谷之虛,美惡皆赴,而谷實無聲,豈與聲者俱發?色之所色者,彰矣,故探其本,要其末,推其色,逆其數,期其極,色雖不同,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故感於鹹,作於酸,化於苦,窮於甘,變於辛,味雖不同,而味味者未嘗呈。然則生生之妙,豈固與生之所生者偕終耶?自非無為而無而為者,疇克尸此,故曰皆無為之職也。
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知盡則無知,能極則無能,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何晏《道論》曰: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無事,由無以成。夫道之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