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36-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南华真经口义-宋-林希逸-第58页

,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足於內者無求於外,故曰無以益其樂,便是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性命,天爵也,軒冕,外物也。適然而來,故曰儻來。去留在彼而不在我,故曰寄。此三字下得奇絕。知其去來之不可必,故達亦不肆,窮亦不屈,故曰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趨俗者,屈己以趨時也。彼,道也。其樂道與他人樂軒冕同,故曰樂彼與此同。樂者在我則無時而能憂,樂者在物則物去而樂亦去矣。其樂既有去來,則非真樂,故曰雖樂未嘗不荒也。倒置者,言不知本末也。己與性本也,物與俗末也,重末而失其本,故曰倒置之民。
  此篇亦是一片文字,最要看他結上生下,起下接上處。
  南華真經口義卷之十七竟
  #1神:明本作『德』。
  #2俗:原本作『俗俗』,據明本刪一『俗』字。
  #3純者一:明本作『純一者』。
  南華真經口義卷之十八
  鬳齋林希逸
  外篇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1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涇,濁也。黃河之水驟至而濁拍滿兩岸,故曰涇流之大。兩涘#2,非涇渭之涇也。渚涯,河中洲渚也。渚涯兩字一般輕重,若以涯訓際,則間字下不得。不辯牛馬,遠而見不明也。不見水端,不知水之自來也。洋,海中也。若,海神名也。世間道理千般萬般,只聞其百,自以為多,聞道百三字想古有此語,意在夫子與伯夷,故借河海以言之。大方,大道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涯淚,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拘於虛者,言局於其所居也。篤於 時者,言所知止一時也,蟪蛄不知春秋之類。知爾醜者,言知自愧也。尾閭,沃焦也,出山海經,言海水至此,隨沃隨乾。以海比之天地,但見其小,豈知其大。禪家所謂,任大也須從地起,更高猶自有天來,便是此意。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礨空,小穴也,蜂窠之類。人卒,人眾也。人在萬物之中只為一物之數,此合太虛之間,凡有名可名者論之也。其在九州之內,又只是一件,此合草木鳥獸論之也。此兩句發得極妙,樂軒云乾坤雖大人身小,拳石空中作勝遊,便是此意。世界之小如此,五帝三王萬聖千賢所知所能不出其內,似此說話,固是曠遠發得,亦自有理。伯夷辭之以為名,夫子語之以為博,此語從前誰道得。任士,任事之人,言治世之士也。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這一轉話又好。前言其大,於此又言無小無大,即所謂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也。物量無窮,言物不可得而量度也。時無止,言寒暑晝夜相尋無已也。分無常,言有無得失,人之分劑,或先或後,初無定也。終始無故,言無終無始,無新無故也。是故大知者,謂有大智之人而後有下面四知也。觀遠猶近,故不以大小為多寡,而後知量之無窮也。證鄉,考明也。今故,今古也。明於今古之為一,故迎而未至者,雖遠而不憂,攘而可取者,雖易而不跂。待之而後知,時之無定止也。盈,得也。虛,失也。盈虛消長與時偕行,不以此為喜慍,而後知分劑之無常也。明乎坦塗者,猶曰識乎正道也。由乎正道而生死聽之,即壽夭不貳,修身以俟之意。明乎此則知終,亦猶始不可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