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國僥倖也。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言治國者,皆欲出乎衆者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之謂至貴。
大物者,只是一箇大物。物物者,逐物分之也。不物者,不役於物也。天下乃是渾全一箇大物,豈可分為物物。纖悉治之惟能不役於物者,任其紛紛不足以撓之。故云:而不物物,故能物物。曉得物物者之非是物,則豈特治天下不煩碎進於道。得道之人,獨為至貴乃能出乎衆也。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處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復之,撓撓以遊無端,
適復,往復也。挈汝往復,擾擾之民以遊於無端。
出入無旁,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而無己。無己烏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伸而不可不為者,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此章意淺。語囁,必狗尾之續貂。
南華真經循本卷之十二竟
#1『者』通行本作『昔』。
#2#3『早』通行本作『卓』。
#4『上』通行本作『山』。
南華真經循本卷之十三
廬陵竹峰羅勉道述門人彭祥點校
外篇天地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舉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
此兩夫子曰:无嘉本皆為別章,崔本亦然。然連上文則為引證之語,離而析之則無頓著處。疑所謂夫子,即老子。上文所引記曰者,老子也。故就述其言耳,不然莊子之所尊事者也。下文夫子問於老聃曰者,則明指孔子矣。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刳去其情慾之心。下文乃莊子演其說。
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剉志之謂完。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事藏而心不窄,物往而心不留。
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
縱處顯耀,其本心明自若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音溜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
居,止也。滲,水清貌。言道之本體如水淵乎其止。故漻乎其清。又如金石,元有其質,故擊之則鳴。即水與金石推之,則萬物之理莫不然。但人不能審定之耳。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
王德,其德足以王天下也。素逝,猶易言素履往。王德之人此心恬素,而往以通曉事務為恥。但立之本原得其要道,而其智自與神明通,故其德廣大而足以王天下。
其心之出,有物採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此又從人心上說來。其心之出,有物採之。即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吾儒說得平坦,莊子說得痛口耳。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老莊之所謂道德,不可以吾儒之見解之。蕩蕩,廣大難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