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死者,輒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並皆矜懲善嘉養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疏〕已,止也。總結以前,問答舜問。我之用心,止盡於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既領堯答,因發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
〔疏〕堯既被譏,因玆請益,治道之大,其衍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寧,
〔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迸雖顯著,心怛寧靜。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凍暑,四序運行,晝夜昏明,雲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無心於偏愛,豈有情於養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堯曰:膠膠擾擾乎。
〔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亂之貌也。領悟此言,日嫌多事,更相發起,聊此為謙。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疏〕堯自謙光,推讓於舜,故言子之盛德,遠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堯舜二君,德無優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夫天覆地載,生育韋品,域中四大,此當二焉。故引古證今,欺美其得。
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知軒頊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疏〕官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聰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將己所修之書,欲藏於周之府藏,庶當來君王為治化之衛,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聘,為周之徵藏史,猶今之秘書官,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孔子曰:善。往見老聘,而老聰不許,
〔疏〕老子知欲藏之書是先聖之已陳芻狗,不可久留,恐亂後人,故云不許。
於是繙十二經以說。
〔疏〕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此六經也;又加《六緯》,合為教十二經也。委曲敷演,故繙覆說之。
老聘中其說,曰:大#23護,願聞其要。
〔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大饅者,嫌其繁饅太多,請簡要之衍也。
孔子曰:要在仁義。
〔疏〕經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聰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疏〕:問此仁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疏〕然,猶如此。言仁義是人之大性也。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將何為是疑之也邪?
老聘曰:請問,何謂仁義?
〔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注〕此常人之所謂七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愷,樂也。忠誠之心,願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老聰曰:噫,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
〔注〕夫至仁者,無愛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聲也。幾,近也。迂,曲也。後發之言,近乎浮偽,故興噫欺,以長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無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夫兼愛於人,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疏〕牧,養也。欲使天下蒼生威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則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韋性,則天下太平也。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並自然之理也,非關人事。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
禽獸固有掌矣,樹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24自足。
〔疏〕有識禽默,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莘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而#25至矣;
〔注〕不待於兼愛也。
〔疏〕循,順也。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於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