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輕用。寶而重之,遂至於此,而況寶愛精神者乎。
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
〔注〕夫體天地之極應萬物之數以為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輕用也。
〔疏〕流,通也。夫愛養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並流無滯。即而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四維上下,無所不極,動而常寂,非輕用之者也。
化育萬物,不可為象,
〔注〕所育無方。
〔疏〕化導蒼生,含育萬物,隨機俯應,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其名為同#13帝。
〔注〕同天帝之不為。
〔疏〕帝,審也。總結以前,名為審實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為也已o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
〔注〕常以純素守乎至寂而不蕩於外,則冥也。
〔疏〕純精素質之道,唯在守神。守而不喪,則精神凝靜,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兩忘,身神為一也。
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倫,理也。既與神為一,則精智無礙,故冥乎自然之理。
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注〕與神為一,非守神也;不遠其精,非貴精也;然其道則貴守之迸#14。
〔疏〕莊子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泛舉大綱,略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無的當。且世俗眾多之人,咸重財利,則盜坏之徒是也;貞康潔素之士,皆重聲名,則伯夷介推是也;賢人君子,高尚志節,不屈於世,則許由子州支伯是也。唯體道聖人,無所偏滯,故能寶貴精神,不蕩於物,雖復應變隨時,而不喪其純素也。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注〕苟以不虧為純,則雖百行同舉,萬變參備,乃至純也;苟以不雜為素,則雖龍章鳳姿,倩乎有非常之觀,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質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鄴,庸得謂之純素哉。
〔疏〕夫混述世物之中而與物無雜者,至素者也;參變囂塵之內而其神不虧者,至純者也;豈復獨立於高山之頂,拱手於林籟之問而稱純素哉?蓋不然乎。此結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謂得真道之人也。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七竟
#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問』作『閒』。
#2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導』作『道』。
#3《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
#4四庫本、浙江書局本『阻險』作『險阻』。
#5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般』當改作『慇』。
#6王孝魚依上疏改『通』作『逼』。
#7『赴』疑『起』之訛,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8世德堂本無『其』字。
#9『即』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當作『則』。
#10郭慶藩引文改『至』作『此』字。
#11郭慶藩引文『鬱』字上有『擁』字。
#12浙江書局及成疏本『敢』下均有『輕』字。
#13唐寫本無『同』字。
#14『然其道則貴守之邇』一句浙江書局本作『然其述則貴守之也』四庫本無『也』字,趙本之作『邊』。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八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外篇繕性第十六
繕性於俗,俗#1學以求復其初;
〔注〕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復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也。初,本也。言人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於理。今乃智於偽法,治於真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七義禮智儒俗之學,以求歸復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失,學逾近而道逾遠也。
滑欲於俗#2,思以求致其明;
〔注〕已亂其心於欲,而方復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逾遠。
〔疏〕滑,亂也。玫,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食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昏亂者,為食欲於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思量求學,望得獲其明照之道者,鈴不可也。唯當以無學學,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於欲者也。
謂之蔽蒙之民。
〔注〕若夫發蒙者,必離俗去欲而後幾焉。
〔疏〕蔽,塞也。蒙,昏也。此則結前,以俗學歸本,以思慮求明,如斯之類,可謂蔽塞蒙暗之人。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注〕恬靜而後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疏〕恬,靜也。古者聖人以道治身治國者,鈴以恬靜之法養真質之知,使不蕩於外也。
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
〔注〕夫無以知為而任其自知,則雖知周萬物而